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接上文,见《体育学刊》2007年第3期)继续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指导性、体育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指导以及文本内容的增减等问题,认为在《课标》中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指导性,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强化统一性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增加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和度的规定,文本可采用“标准本文 标准附件”的形式,最后归纳了修改完善的《课标》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1,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作用的同时,也走到了得以完善和进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的文件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也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2,因此《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必然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真理检验中逐渐显现了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之后,觉得应该提出来供大家商讨研究,以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思路。(注:以下内容为本刊对此文的观点摘登。)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6年了,它给出了现阶段以及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评价无不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每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模式,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中产生的误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月华 《体育学刊》2005,12(4):98-100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3年多时间里,由于对其认识出现偏差,产生了很多误解,如:抛弃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热热闹闹活动,快快乐乐的出一身汗,不用专门教技术,就达到了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是一回事;注重课的新形式,而不注重课的实效;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是过时的,现在教学不需要了等等。对这些误解,从现象到实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指导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缺陷,通过文献梳理、历史借鉴、综合考量与逻辑推理,重新构建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要求,是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为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指明了方向;(2)重构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提出了体育修习、健康促进、思政品德领域目标,突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征,凸显了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3)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上承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新目标,下接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及活动,符合学习层级理论并同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有效对接;(4)重构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落实,在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中切实贯彻,具有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体育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这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在继承传统体育课程中许多优秀做法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如果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读、反思,就会发现《课程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行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何认识与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水平目标?《体育教学》编辑部特邀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核心成员潘绍伟教授进行解读,以期为全国广大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呈现清晰、可阅读的“新课标”。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广泛实验,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在认真学习与研究《课程标准》后,有些问题清楚了,有些问题却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了更好地深入领会《课程标准》,我们对部分省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并对实施《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实地考查与研究。在实践中对《课程标准》有如下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刚 《体育学刊》2012,(3):85-87
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提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应把握研读课标抓变化、教学设计体现新、教学目标易评价、技能掌握是根本、学法指导善观察、分层分类综合评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里程碑,《课标》自200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六个年头,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动新课标的开展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进程。《课标》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教材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各个方面都有了创新,它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经过这几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体育 (与健康 )课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该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并对体育 (与健康 )课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支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元春  江宇  张道荣 《体育学刊》2004,11(6):102-104
对苏北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地区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支持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还没有夯实,支持系统的优化必须要首先重视非衡性优化及放大性优化两个重要环节。重点是要解决师资队伍、场地设施、政策法规、评价体系以及《课程标准》自身的修订与完善等子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办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一篇文章(见本刊第9期)主要说明和分析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本篇文章主要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的修订及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以便读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已进行两个学年的实验。结果显示:体育课程已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综述与分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部分省市教研室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学校领域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扩大化,要清楚定位体育对健康促进作用的有限性;2)五个领域目标的划分还不是很科学,有些领域目标与内容不是很恰当;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处理方式上没有做过多过死的规定,应该指定各省的《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来规范教学的顺利实施;4)在学习评价方面,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而且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