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致力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民族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快,笔者在对龙州与那坡两地典型“黑衣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探析这两地闻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由。以促进对两地独特的民族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许多谬论,引起人们很大的思想混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现在,林彪、“四人帮”虽然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他们散布的流毒还没有完全肃清。至今有很多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是否存在民族问题?存在哪些民族问题?以及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都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上所散布的谬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以及我国人民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工作任务,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张兴海 《教育革新》2010,(10):27-28
东乡族是我国的稀有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居住在甘肃东部的东乡县。东乡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东乡族人民世代沿袭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1990年开始,国务院实施“兴河西之利。济东部之贫”的移民工程,有4000多人口迁移到了现在的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聚居。历史与环境等多重因素造就了东乡族人民落后的经济、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贡献出智慧与力量。期-71J在“中国梦”语境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解读“中国梦”、宣传“中国梦”、放飞“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多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美国民族教育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美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它突出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与多文化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同化教育(Assimilation Education)”,多文化教育代表美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它与我国的民族教育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了解这一理论对于丰富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从多文化教育的发展、理论和目标三个方面评价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民族——人民文学”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葛兰西提倡把全民族文学统一的基点放在人民之上,形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人民的文学,反对对人民漠不关心的文学倾向。“民族——人民文学”既不是毫无审美可言的政治说教,也不是脱离政治的纯艺术,它是审美性和思想性、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文学批评和文学遗产继承上都应注意文学的审美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提倡国货”、“抵制洋货”和“实业救国”,不仅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口号,有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战争一结束,欧洲列强的侵略势力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受到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材料】材料一一个宋代人描述他所经历之处 ,说其地“土多林木 ,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 ,联木为栅 ,屋高数尺 ,无瓦 ,覆以木板” ,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材料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 ,共同缔造新中国 ,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 ,做出了贡献。【典型问题】结合我国的历史与现实 ,运用政、史、地知识 ,回答下列有关民族问题的各题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民族的生活情景()A.契丹人B.女真人C…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代代传”(二)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13.
一、高校学生中单项体协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自80年代初兴起了一股“体育热”,体育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热点。究其原因,不能将其单纯地归结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质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体育事业的振兴,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鼓舞了经过“十年动乱”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民谣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寄寓了民众严肃的政治思考。“非典”时期的民谣,表现了我国人民在面对疫情时的乐观与豁达,反映出华夏儿女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现将笔者从报刊和网上搜集到的“非典”民谣分成四类,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5.
<正>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共含有7课内容。其中心主题为“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基本史实,要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但是,两个单元知识点容量大、考点范围广。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伟大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巨变,我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五四”时代的爱国者为拯救中华而奋起,为改变我们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奋起,为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而进行着坚韧不拔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习惯上所称的“近代”(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和“现代”(“五四”运动以后)的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我国自1840年以后逐渐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这种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刻,各民族各阶层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直至1949年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展开了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鸦片战争以后的150多年,是中国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的民间故事,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同时,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学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我国民间故事在近现代自然形成一个单独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境民族地区多为贫困地区.但与一般贫困地区相比,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民族教育专款种类众多与数量偏小的矛盾异常突出,民族“三免”政策设计欠合理、民族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成本偏高等方面。考察国外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相关教育政策,其建立“教育特区”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对边境民族地区应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适当实施“义务教育券”拨款方武,并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超常规地促进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年多。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十亿多人;约占全国人口94%左右.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许多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同化、融合形成的,东汉时期始称汉族。本文拟就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族──汉族的历史变化做简要概述,希望得到指正。一、民族形成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汉语中只有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正确估计,也是三十二年来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