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期散文界,先后出现过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消亡论”、“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论”以及“新散文”等多次论争。文章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描述和分谚,认为这些争论表明当代散文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同时散文正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台湾散文大师许达然的散文很有“碎片书写”味道。他的写作有很大的联想性和跳跃度,但尽管碎片一块块闪烁,它们却都被缝合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那就是对斯土斯民的真正关怀,其中洋溢着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温暖。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从许达然的散文中隐透出来,重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青春时光、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在精巧的文字韵律和句法的巧妙铺陈下,许达然的散文读来宛若诗歌;在优美的文字结构背后,更蕴含着极为真切的家乡情怀与社会关怀。他的散文《远地》入选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许达然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3.
漫说散文     
一散文的概念有点杂,这里说的是现代散文,即与小说、诗歌、戏剧并举的文学散文,通常分作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两种。但又需说明一点,我以为文学散文不一定全是虚构的;而已经独立出去的、虚构或不虚构的、有文学性的散文,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文学性的通讯、回忆录、杂文等,统统不必再归属在散文里了。散文就是散文,何必再分什么广义散文、狭义散文,扰得人不安宁呢? 二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凡是谈到这个问题的文章,几乎都承认“形散神不散”。路德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散文的“真实性”概念加以说明,并阐释了散文中相关的虚构与想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对人的命运的感悟,进而深入到历史考察人与社会之关系,再从历史回到当下现实,围绕动物关怀深入思考严峻的人类生态问题,是蒋子丹散文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以前的散文,主要内容是回忆过去的人和事,而尤以写故旧亲朋的系列散文“过客什章”等最见功力。第二阶段是1996年以后的创作,以《边城凤凰》为代表,偏重在对凤凰地理历史和人文的考察叙述。第三阶段则是2004年以后以动物关怀为焦点的生态散文写作,集中在《动物档案》和《一只蚂蚁领着我走》两本书中。前者主要是纪实性的关于动物保护的人物、事件、动物故事(档案),后者则是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展开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动物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明显具有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学术色彩。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针对张守仁先生提出的所谓“新散文”展开讨论和批评。散文究竟应该怎么写,显然已成为散文界同仁广为关注的问题。先生提出的“新散文”主要以《转身》、《麦田中央的坟》和《告别五千年》等为代表,认为这些散文“勇敢地冲出了(传统散文)的围墙,向小说、戏剧、建筑乃至生物学、哲学借鉴手法……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等等,文章认为,散文可以创新,可以变变花样,但不能背离散文创作的写实性原则;散文毕竟是散文,不属于虚构性文体,倘若散文也能虚构了,散文也就等于死了。  相似文献   

7.
傅恒杰的散文毫无造作之处,至于行文风格和思想发露,在当今散文界更是“独树一帜”.从人文关怀、批判意识,诗性意蕴三个侧面对他的散文进行了探索性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学术著作,它们热衷于史的描述,以近乎凝滞的书写节奏,去平实、客观地呈现历史全景.这类著作颇近似于教科书,尽管周全而稳当,但常需付出创见寥寥的代价.显然,颜水生在有意规避这样一种学术书写形态.王景科教授在《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型》(以下简称《转型》)一书的“序言”中如是说:“颜水生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每次跟他讨论问题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种探索进取精神.”颜水生自身的这种性格特质,也全面地投射到了《转型》一书中.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种“探索进取精神”去重估“散文理论”,进而努力开拓出散文理论研究的诸多新维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先秦的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一般不用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  相似文献   

10.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以诗人身份闻名的雷平阳在其散文创作中蕴藉着丰富的“诗性”因子。《雷平阳散文选集》是作者从私人的角度,以“诗性”之笔构写云南的篇章。从语言、空间想象和现代性叙述形式三个方面介入,对雷平阳散文中的“诗性”进行解码,可以窥见雷平阳散文在“诗性”书写背后所隐含的对文化“同质化”反抗和拒斥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底层”生命存在价值的质询,进而管窥主体在散文“诗性化”背后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李存葆以大气、恢宏的“大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获“韩愈杯”、“孔子杯”等散文大赛一等奖;多篇散文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也多次以头条转载他的散文;2005年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歧视在1990年代以来的散文中有所呈现。季羡林、贾平凹、摩罗、梁晓声等的散文及“小女人散文”中,都有对女性形象的歧视性书写,折射出数千年来等级制度下的男权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学者散文散文,在中国当代诸文体的批评研究中,一直是很薄弱的,即使剪掉了邪根小辫子,我看也末获得多少批评家的青睐。“学者散文”这一个题目,就更少人问津了。除香港的梁锡华发表过一篇颇有力度的《学者的散文》外,好象再没有见过同样选题的专论。什么是学者散文呢?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里作了描述:“学者的散文……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记、传记、序文、书评、论文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这段话着重说明学者散文的主要类型,内容特质及其文化根基,指出了学者散文的大概。我以为,学者散文就是学者创作的,具有学者品味的散文。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学者“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  相似文献   

15.
范培松的《中国散文史》既以雄健的学术气势着意于叙述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对百年中国散文的历史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分析。同时叉注意小心求证、在微观把握上做足功夫,宏微相间、知感交融、反思独到。是这部著述的最大亮点。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结合多种因素叙述散文的发展及衍变,包括对散文文体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出作者文学史观的宏观和深刻。资讯详实、实证性强、论述有理有据、关注内心、感性把握,体现人文关怀,是其微观体察和认知的特点。该著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性,以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严格的批判精神.静观和反思20世纪中国散文的潮起潮落。《中国散文史》是对“垃圾化”文学史泛滥的警醒.以及时文学史写作伦理的真正坚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散文”的概念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的话:“‘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一般认为,这是“散文”这一概念的出处。散文的概念,还有与“韵文”(指诗)相对而言的意义。同样是《鹤林玉露》里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  相似文献   

17.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非虚构散文创作方面,李育善是一位取得重大创作实绩的作家。李育善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大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工作经历、社会调查。李育善的散文书写他的故乡记忆、反映山里农民的故事、描写丹江传奇,反映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陕南农民的生活变迁与思想情绪,揭示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了鲜明的现实感。李育善的散文视角独到、观察细致、笔触优美、富于哲理,拓宽、丰富了非虚构散文的题材与写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二十四诗品》之美学观与当代散文艺术精神相通之处,探讨《诗品》所蕴含的东方式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意识对当代散文的启示,追本溯源,试图从中国传统文论中汲取精华,得出新意,进一步丰富散文的人文内涵,强化散文的审美功效与主观抒发色彩,弘扬优良的散文艺术传统,从而适应文章随时代发展产生“新变”的历史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文化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当代散文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其标志是这时期拥现出一批优秀的散文家,而余秋雨则是其中的位使者。这位写出了《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专著的著名学者,近期又连续推出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三本散文集。在当代多元的散文格局中,余秋雨的散文因其鲜明的个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其热切的文化关怀和独特的文化况味;以其高标远举、厚重深邃的审美品格,在散文创作的领域中开拓了一方卓尔不群的新天地。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