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广泛、有序、有效的公众参与基层治理格局,对于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当中,公众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与政策倡导和治理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局面。运用集体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对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机理进行有价值的分析。理论与实践证明,提升公众参与的治理与成效,必须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通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消解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阻滞性因素,实现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参与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参与式民主在治理中的运用.参与式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改善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提升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者通过对参与式治理的全面考察,认为参与式治理对中国的"治道变革"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参与式治理作为一个"决策框架",有利于政府自身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塑造"良好公民";参与式治理从地方和基层入手的实践本质也给出了我们治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必须树立新的农村基层政权理念,坚持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不断扩展和完善农村的直接民主。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有新思路,即以转变领导方式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以扩展直接民主为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提高农村组织化手段为载体,完善农村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不应停留在三年一次的村委会选举层面,而应创新制度与模式,拓展参与渠道,在治理过程中吸纳参与,从而化解各种无序参与带来的紧张。基于此,文章在剖析“参与式”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以贵州省长顺县凯佐乡“参与式”治理实践为个案,考察了村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状况,指出了“参与式”治理模式是一条有效化解民族地区参与紧张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治理体制。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民主治理体制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治理体制改革、治理关系的调适和治理过程的改善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同时,因这改变而引发的村民参与扩大对农村治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形式。我国目前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了协商民主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应该在弄清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协商民主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断发展,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取得长足进步,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内容体系逐渐丰富,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基础地位日趋巩固。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为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信息化程度提高、干群能力凸显不足,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行政化管理加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法制化建设滞后、制度建设亟须优化等。为此,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8.
情感治理作为柔性治理工具,与技术性治理互补,为基层治理提供情感赋能。文章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皖北L县C村的实地考察,构建基层党组织运用情感治理的逻辑框架,分析其内在运行机理。研究发现,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情感回归基层的逻辑。从C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以“1+N”制度为依托,有利于进行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搭建“熟人社区”,达成地方性共识,实现村域文化重构,将功能方法层与具体运作层相结合,实现情感治理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地方民主改革中参与式治理与代议制民主的同时并存产生了既互补又冲突的复杂关系.两者之间的张力主要体现于政策实践中的各自为政;决策者难以适应参与式治理改革;地方议会处于两难困境以及公民参与自身的局限性.很多欧洲国家的地方政府一直着力协调参与式治理与代议制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地方议会与政府行政的权力关系、地方议员的角色作用以及治理创新与过程管理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梳理西方学者对参与式治理与代议制民主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借鉴西方地方民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以促进我国的地方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党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的基础性单元。参与式治理能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大学生应参与预备党员的考察甄别;参与党组织建设考核治理;参与创造高校党建校内外联动机制。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创新,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参与式治理,以培养青年、凝聚人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率先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回归高校本质属性、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走出高校改革困境,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构建和提升的紧迫性。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至少应当包括政治方向的保障能力、治理主体正确参与的驾驭能力、治理平台与渠道的提供能力及治理规则的制定与遵守能力。提升治理能力,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系统学习治理理论、习惯运用法治思维、强化平等对话意识、自觉实行角色转变和带头遵守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12.
基层民主的巩固与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精英治理的局限性与社会层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和民主文化发展滞后等制约当前农村民主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文章提出:在法制健全和全民参与的前提下完善精英治理模式;发展非政府组织,拓宽民主参与和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创新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流动村民的民主权利;重塑基层民主文化,为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内生赓续,是新时代党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现实诉求。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的协同网络体系,探索多元党建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在尊重农村现代化规律前提下推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为促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当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些因素,又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最后阐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之一,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增强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并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由于受封建落后思想、部分农民党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及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强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襄阳市开展农村基层"三三制"建设模式,从基层治理角度开展创新性的党组织建设,极大的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在"三三制"模式架构之下,为了避免出现权力集中,民主不充分等问题,强化制度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飞 《华章》2011,(36)
近年来,杭州市在农村基层依法治理中以示范建设为引领,以村务公开为重点,以民生提升为宗旨切实推进民主管理取得实效.面向“十二五”时期,对于杭州农村基层治理而言,要以发展团体自治为重点,丰富杭州基层治理的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18.
农村民众的政治效能感是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要素,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乡镇与农村基层权力组织以及基层权力组织内部的矛盾,导致农村权力主体大量缺失,降低了农村基层权力组织的政治效能,致使村民政治效能感降低,抑制了基层民主的发展。从界定乡镇与农村基层组织的权限、扩大民众参与层域、优化基层组织的权力结构质量出发,可以激发基层组织的政治效能,增强民众的外部政治效能感;通过整合农村权力主体,挖掘参与价值,可以增强民众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从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本质在于推进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使党获取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使民众产生"基于认同的共识"。社会治理新力量的兴起、权威型治理面临的挑战、人民主权的原则、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协商民主的价值等是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实现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围绕民生问题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将协商民主转化为适合群众认知的图式落实到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并构建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综观30多年来城市基层治理观念、思维和工具的变迁,基于城市基层治理制度设计及其演化的重要维度,挖掘基层治理依循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及其形成、发展的内生逻辑,以展现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前行的驱动力、价值基础与制度选择。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以获得治理适应性能力为切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价值系统,凸显城市基层治理人民性、公共性等核心价值取向,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形式。党的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实践发展中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