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9,(1):82-86
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的气象资料,建立了明代(1368—1643年)江西地区水灾的数据库,根据灾情程度将水灾的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统计、分析了明代江西水灾的分布特征及发生规律。明代共发生水灾787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2.85县次,以1520年代为界,前期发生频次低,波动小,后期发生频次高,总体年际波动大。明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远多于前期。水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河流下游多于上游,平原多于山区,水灾多发地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而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关键路径之一.选取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不包含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降低本省区市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相邻省区市碳减排,而与之不同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利于相邻省区市碳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对于区域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共同制定碳减排政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工业结构演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轻重工业总体结构演进符合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但轻工业内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偏低,而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制造业中机械工业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有悖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产品结构20年没有明显改变,优势产品仍以原盐、生铁、钢、平板玻璃等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工业结构亟待升级。  相似文献   

5.
技能型劳动者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提高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选取1978年以来51份相关政策文本,构建以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基质和界面为空间维度,以技能型劳动者职业生涯演进阶段为时间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运用Nvivo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40余年来我国技能型劳动者职业演进政策经历了职业构建探索、职业培养转型、现代技术融合和职业生涯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存在共生空间分布均衡性不足、终身发展时间序列连贯性不强、职业演进时空协同效应不高等问题。建议加强共生界面与单元调控,优化职业发展共生空间;加强职后发展服务,完善时间连贯性强的终身技能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演进系统时空契合度,合力建设技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自1923年现代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其八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线索和脉络,既表现为纵向学科和框架的丰富,也表现为横向学派由量到质的飞跃。尤其是最近十年里,随着中国本土公共关系活动状态的充实,使公关理论具备了中国化的可能性。我们厘清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目的,是从理论认识深化的趋势探究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杨涵深 《职教论坛》2022,(12):78-8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江西省作为全国部省共建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之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积极的探索,梳理江西政策有助于国家出台更科学的政策。自2014年以来,江西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江西政策包括“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培育、专业发展等类型,也表现为“激励型”政策、“保障型”政策和“约束型”的工具样态。无论何种形态,江西坚持“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关系引人深思。对湖南省以及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对比研究,从经济发展结构与方式来分析湖南省能耗的特点,包括湖南省的三大产业结构与能源排放的特点、能源结构与能源排放特点。研究发现,湖南省的工业经济比重过高、煤炭消费过大是碳排放总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18年我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结果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对非资源型城市,其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长型依次递减。鉴于此,我国各城市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挥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趋势:提升市场主体道德,使市场经济迸发更强活力、利用计划实现社会更加公平与公正、中西方经济体制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使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1—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黄河流域耕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耕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整体呈现从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为此,要通过实施碳源减排、重点区域差异化及强化绿色交易减排秩序等措施,促进黄河流域耕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调共赢,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0.1分位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影响最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大气十条”政策对0.5分位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影响要高于其他分位点城市,对外开放和人口规模对0.75-0.9分位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影响更强。以上结果显示,各因素对不同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各城市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以促进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次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业界人士的目光,还引来了国际知名学者与专家的关注。在“微课与资源建设高峰论坛”上,第二位演讲人刚讲完,  相似文献   

14.
历经新世纪前十年的快速演进,大学国际化已完成了由"对立型-工具性"阶段到"共识型-机制性"状态的流变,区域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性特征和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产业协作性本质斌予了大学国际化以新的具像表征和内在实质.大学国际化在新世纪展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具有着新的国际化的风险和机遇.作为后发国家的大学群体,中国研究型大学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局势,因地制宜明确国际化目标、进行国际化部署、建设国际化校园并推行国际化经验,通过群体集聚、国际伙伴、合作研究、留学生培养和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等政策安排,加快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群体的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从上海开发区整体、开发区个体及不同工业行业等层面,测算了工业碳排放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不同尺度上工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上海市开发区工业碳排放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近郊开发区工业碳排放量小,而远郊开发区工业碳排放量大的空间差异特征明显;不同工业行业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工业总产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工业碳排放量的关系密切,并从时空差异的视角,提出了上海开发区低碳演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一百多年来,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由独立封闭逐步转向灵活开放,具体划分为教师教育独立封闭体系形成、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初步形成和基本形成四个时期。该体系的形成表现出从效仿外国经验到自寻中国特色的演变路径、从满足数量需求到保障质量要求的演变价值取向、自主生成和外力推动相结合的演变逻辑。基于其演变的历史和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在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要合理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着力回归本体价值,构建开放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含氧酸的组成和结构、鲍林的含氧酸半定量规则及有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了含氧酸的强度主要特征和含氧酸酸性判断规则,并列举文献资料数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杨亚男  雷喆 《科教导刊》2022,(18):13-15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和维持辅导员担当使命的内在自觉与实践主动。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的演进特征集中体现在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发展等关键环节之中;从共时性的视角分析,新时代高校在继承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了辅导员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把握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的演进特征,对比分析新时代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建设的创新实践,对于完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省部共建是我国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一项独特的制度创新,对推动部分高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高校省部共建大致经历了三个轮次,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回顾不同时代中国高校省部共建实践,重点透视共建的目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等共建要素的变迁过程,可以勾勒出高校省部共建的演进轨迹,展望未来高校省部共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