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在表现特征、实践理念、内在动力、发展路径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属公益事业实践范畴,在实践主体和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趋势方面存在耦合因素,具备以大学生公益创业价值理念引领志愿服务发展,以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拓展公益创业路径,以此克服大学生公益创业曲高和寡与志愿服务的无序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任明广 《新疆教育》2012,(16):10-10
校园志愿服务是对我国志愿服务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既是校园服务的奉献者又是校园服务的收益者,学生服务,服务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当代中学生的共同诉求,而校园志愿服务则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它的自愿性、务实性以及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促进了初中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3.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观察和访谈两位教师,了解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大致状况。本文的特点不在于提出普启遍性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质性研究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相似文献   

4.
志愿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指标,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能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价值认同是主体在认知指导下的个体行为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要在加强学生志愿意识的认知培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内化与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范伦特的职业认同理论,选取16名小学教育专业职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半结构访谈,从职业承诺、职业补偿、职业满足、职业胜任四个维度对实践导师对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进而从学校和职前教师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普遍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发挥显示自己能力、实现社会交往、积累工作经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志愿服务运动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组织模式对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在表现特征、实践理念、内在动力、发展路径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属公益事业实践范畴,在实践主体和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趋势方面存在耦合因素,具备以大学生公益创业价值理念引领志愿服务发展,以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拓展公益创业路径,以此克服大学生公益创业曲高和寡与志愿服务的无序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16名轻度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职业探索活动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探索活动的目的有了解职业兴趣与爱好、增加学习经验、促进就业三方面;(2)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探索活动后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增加职业基本知识、拓展对职类的认识、增进对工作环境的了解、觉察职业所需的工作要求、明确个人职业态度、明晰个人职业偏好、了解个人能力表现,进而评估出个人特质、能力与体验职类之间的适合性结果;(3)残疾学生参与职业探索活动后发生的改变:一方面残疾学生从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开展就业准备,另一方面残疾学生做出就业、持续学习、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放弃该职类四方面的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师范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呈起伏的趋势,在大四阶段,师范生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出现反常的退化现象,得分明显低于非师范生;师范生职业承诺的各维度与自我认同感有显著的相关。促进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注其自我认同感的发展;加强师范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生涯心理辅导;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生涯辅导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借鉴对精神自我和生涯教育方式的研究,针对自我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主要指中学和大学在校学生),通过提高精神性的“知/情/意/行”发展模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训练途径,寻求提高青少年精神自我修养的方法,借此希望为中学生涯教育的实施和内化寻求新的突破口,使学校生涯教育能与社会现实及人的终身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认同成为西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职业认同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以下三种基本观点:职业认同是个体全部自我认同的组成部分;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表现,包括职业个性理论和主体性理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包括自我概念理论、框定与折衷理论和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为判断生涯指导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现状,从提升研究生求职竞争力角度出发,研究了当前研究生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提出了志愿服务在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训练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晓艳 《考试周刊》2014,(94):154-155
班主任要给予青春期学生更多的积极关注和及时肯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让他们在爱的体验与付出中得到更多的积极力量,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是劳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劳动育人价值,能够促进学生认同劳动思想、提高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创造潜力。在实践中,由于对志愿服务价值认知不清晰、志愿服务劳动内容挖掘不深刻以及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不科学,致使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存在劳动教育导向不足、劳动教育体验不佳和劳动教育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凸显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价值认知;深度挖掘志愿服务意蕴,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激发劳动教育参与动力。  相似文献   

15.
姜朝晖 《中国德育》2014,(14):22-25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对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人生理想的树立。志愿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并通过志愿服务的设计、内容、方式和评价创新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量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以及职业熟悉性、性别认同和价值判断,用路径分析法探究三者对职业兴趣、职业效能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后两者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相互影响,3个自变量相互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通过职业兴趣和职业效能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且主要通过职业效能作用于职业兴趣。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场所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增进的灵活性.职业认同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这是因为,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在个体职业认同再界定和职业再定位的持续过程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应该为职业和教育与个体认同界定之间的关联指出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的领域,包括自然、人和社会,它们都可以构成审美意义上的对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到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成了传统自然审美的转型与生态审美的塑造。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青年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社会景观和社会人际之间蕴含的美,促成社会审美的养成。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的自愿参与和无偿奉献,在服务过程中又时刻面临着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他人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青年个性审美升华的过程。一、志愿服务与生态审美的塑造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生态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20.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它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是对其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伦理要义的彰显.无论从逻辑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上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围绕志愿服务的伦理要义而衍生出的理性选择.它们构成了志愿服务丰富的价值意蕴.价值理性决定了志愿服务的性质与方向,工具理性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障与促进作用,只有二者形成全力,发挥"价值--工具"共在、互促作用,才能使志愿服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