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规模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差异性,以便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给出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投入总量、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和绿色产出五大综合评价因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β绝对收敛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在2002—2011年间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创新效率的整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起阻滞作用,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北、东部、中部到西部由强到弱的梯度分布,而且β绝对收敛检验表明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在地区间不存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效率评价——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结点及其相互联结关系,提出了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效率与效益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此,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江苏省1990年~2005年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3R"原则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减量化指标大部分时间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但其后期有波动下降的趋势;②江苏省资源化指标起点最低,但上升速度最快,到最后甚至达到Ⅰ级水平,即可循环级别,且仍有上升的趋势;③江苏省无害化指标基本呈抛物线增长趋势,且在后半期也基本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在本研究时间段的后半期达到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前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后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⑤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参差不齐,资源利用减量化、资源生产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废物处置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本项研究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收集1998—2016年中国30个省份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关键影响要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同创新效率呈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关键影响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在萌芽阶段不显著为正、在快速发展阶段显著为正、在过度集聚阶段显著为负;研发强度、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均分别显著为负;吸收能力、基础设施的影响分别显著为正;改革深度的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长期影响显著为正;空间溢出的短期影响显著为正、长期影响不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1998-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协同创新效率及关键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进行准确测度,并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关键要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协同创新效率呈异质性,表现在京津翼地区的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关键要素对协同创新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产业集聚在萌芽阶段的影响不显著为正、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过度集聚阶段的影响显著为负;研发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力资本的影响显著为负,吸收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为正;改革深度的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长期影响显著为正;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空间溢出的短期影响显著为正,长期影响不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福建省九地级市科技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视窗模型分析2010-2014年各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联合Malmquist指数揭示城市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福建省多数城市科技创新效率DEA无效,效率提升空间较大。福州、厦门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相对较低,福州投入拥挤效应比较显著。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始终是福建各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制约因素,其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得益于规模效率的改进。据此,提出提升福建科技创新效率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从行业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和投入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行业视角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结合静态和动态DEA模型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5年京津冀专利数据,采用专利申请量变化和专利创新结构变化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2000—2015年,京津冀区域整体上创新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中京津、京冀相对差异在缩小,但津冀相对差异变化并不明显;(2)2009年以前,津、冀创新差异化明显,京呈现均衡化发展,2009年以后,津、冀内部创新呈现均衡化发展,京则呈现差异化扩大发展趋势;(3)2000—2015年,京津、京冀、津冀之间创新领域相似度不断升高,同时在具体的某个创新领域发展变化而言,2006年以后,京津冀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4)2000—2015年,津冀之间产业一致性更多反映在基础化学、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而京津、京冀之间则共同表现为向北京主导的电子元件、通信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张海燕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144-147
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设,是一个地区人才吸引、开发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建立了城市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徐州市及江苏省其它12个主要城市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比较分析法、象限图法对徐州市在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中的地位、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DEA交叉效率评价中权重不唯一情况,用最小调整法研究了区域R&D资源的再配置情况。研究发现:第一,相比CCR方法,交叉效率方法以微弱的、可以承受的代价实现了R&D效率的普遍提升和彼此之间差距的缩小,进一步验证了自利型"囚徒困境"会带来显著的效率损失;第二,R&D投入规模是R&D效率普遍提升的前提,分散、小规模的R&D投入只会带来R&D效率的整体偏低和差异加大;第三,R&D人员的区域相对过剩造成了我国R&D活动的"产能过剩",这是解决我国R&D领域自利型"囚徒困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目前对物流的研究,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业如何规划方面,而对物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具体的度量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具体研究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物流竞争力与当地经济互动关系,建立三大区域的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数理模型,并根据模型解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本质上认清三大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关系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建立了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设,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等计量方法对影响服务业创新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物化知识水平、市场结构、信息化水平、服务业体制创新等四个因素对于服务业的创新水平和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服务业研发投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水平、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以省际数据为样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DEA模型为理论工具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总体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对区域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予以识别,最后对研究结论的相关政策含义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6.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方法,分别测度了桂林市(2003-2014)及广西省其它13个省辖市(2003-2014)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环境约束视角下综合分析桂林及广西省其它13个省辖市的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根据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结果,测度和比较不考虑环境约束因素影响和考虑不同环境约束因素影响情况下,桂林及广西省其它13个省辖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桂林市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正向增长趋势。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桂林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普遍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表明环境要素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负。在广西14个省辖市中,桂林市绿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位居第10,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BCC模型与超效率模型,实证测算了2010年我国31个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效率。结果表明:仅有3个省份是技术有效的;剩余省级地区中6个省为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类型,22个省份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类型。投影分析为如何从资源配置优化与改善投入规模两个方面着力提升电子政务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出发,将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东莞为实例,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重点分析东莞2007-2012年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以及对比分析2012年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