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结构的耗能特性,对框架结构12种可能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合理性评价,包括典型的"梁铰"和"柱铰"模式。利用非线性静力分析和时程分析手段,提出了耗能指标以评价不同破坏模式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梁铰"模式的极限承载力小于"柱铰"模式,然而"梁铰"模式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一种合理的破坏模式。特别地,在"梁铰"的基础上,允许中柱端出铰的破坏模式与"梁铰"具有类似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这对于实际工程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突出了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属性,而"本位"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能力本位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调整,应突出"专业+能力"的模式构建。本文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立足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新时期能力本位下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如何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提出了"两线三结合"的培养模式,阐述了这种模式的操作方式、内容、实施途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企业长期核心能力视角,从研发实体层面研究组织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通过对中国东阿阿胶和日本山九株式会社的双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核心能力包括能力支点和能力外围两个层次,这使得组织内部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创新模式;而组织对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正是其核心能力间动态转化的外围表现: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分别在能力支点、能力外围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更进一步,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创新、广度创新模式分别适应于较高进入门槛的"专有能力外围"和低进入门槛的"群聚能力外围"。相比于现有的侧重于组织战略和决策分析的创新理论,该基于核心能力层次的创新框架能从较微观层面打开创新模式选择"黑箱",更深入的解释组织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三个平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方法。采用该培养模式,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显著提高了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其职业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三个平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地区孵化器协会的纷纷成立,使得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由"地方政府—孵化器"的二级治理模式转化为"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特征,提出了网络动态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改变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主体功能和网络结构,使地方政府成为网络的外围支持性主体,更加强调区域孵化器协会对孵化器和其他相关主体的整合与管理能力,形成了三层网络紧密嵌套、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并存、不同层次网络紧密互动的结构;(2)以区域孵化器协会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应着重进行四方面动态能力的建设,即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协调能力和关系组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训室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阐述了"教学工厂"模式实训室的优势、现状以及实训室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建立了"三个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三个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实践难题,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核电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土木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体系相结合,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五大能力培养模式"。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方式的研究基本遵循"购买-吸收-创新"的模式,但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也可以成功提升技术能力.采用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影响技术能力提升的企业内、外部诸因素的分析,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模式提升技术能力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5,(11):20-25
立足于我国特色的制度背景,从中小企业的"身份烙印"出发,辨析了结盟能力与联盟能力的区别与联系,在"结盟能力—经验/知识学习—开放模式"框架的指导下,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结盟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耦合机制。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结盟能力可分为亲缘关系型、依赖政府型、市场寻求型与科研攻关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结盟能力将影响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开放创新模式;结合对华兰生物案例剖析实证,随着开放创新活动经验的积累与企业发展阶段的推进,中小企业结盟能力还会随着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改变而提升或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的知识分享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效果显著.教师、学生在校内直接参与真实企业项目的运作,课堂教学与企业运营有机整合,形成知识分享型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又一次开拓创新.本文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工作室制"实践教育模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里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可以有效与社会对接,加强了对外辐射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OBE"模式探讨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项目成果"为导向,组建学习小组,将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穿插搭接在一起,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多维考核模式,确保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满足专业认证和培养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载体通信能力的知识服务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Proper和Bruza的信息栽体概念,从智力资源实体、虚拟资源实体、领域应用技术、协同服务技术等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现代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人和信息系统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载体的通信能力;人作为智力资源实体提供知识服务,需要借助合适的协作机制设计将个体认知扩展为群体认知,使个体的服务转化为"系统"的服务;基于虚拟资源实体的知识模式、基于领域应用的知识服务模式和协同服务模式分别从智能代理技术、本体与语义网技术、协同服务技术三个层面提升信息系统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13)
"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际人才的核心技术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采用"订单班"模式构建"引企入教、校企四共"的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论文在分析水利水电国际订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引企入教、合作育人"的"中水十五局国际工程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精神病人最终回归社会是指精神病人在正常的环境下康复,并在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并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是西方现在的精神病医疗理念,而这种医疗理念在国际上已获得共识。美国的"非住院化运动"引起的社区模式的实践将精神病人从医院那个"牢笼"里解放出来;日本的"开放管理"模式让病人在自由中自主生活;香港完备的社区康复机构让病人在机构活动中培养了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北京的"温馨家园"使病人迅速融入家庭和社会。鉴于以上实践模式的经验,着重在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机构建设、支持网络建设方面对我国精神病人社会回归的社区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凤朝  马逸群 《科研管理》2015,36(10):11-18
本文以华为、三星为样本,基于USPTO专利数据中的专利权人与专利发明人信息提出两个研发国际化指标,并利用该指标从组织模式和空间-领域分布模式两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公司研发国际化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1)三星采用"以组织或人员为纽带的研发能力提升"模式,华为采用"以资金为纽带的技术获取"模式,两企业都朝着"技术获取和研发能力提升两者并重"的模式发展。(2)在空间分布上,三星实现了研发合作与市场进入的统一,华为的研发合作与市场则存在空间错位;在领域分布上,三星的国际研发涵盖ICT的所有子领域,华为则主要集中在电信、计算机及办公用品两个子领域。在此基础上,阐明本研究对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模式和策略选择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了解"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模式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基于"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民航制造商核心竞争力模型,并针对产业洞察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核心技术能力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勇  邹安全  宁晓枫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3):101-103,109
从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出发,总结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力的要求,建立应用能力框架。在分析"产学研"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产学研"模式是如何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导向的,并对"产学研"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