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勘  田军 《大众科技》2012,(5):235-236
陕西民间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是当地居民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在建筑结构上具有冬暖夏凉、保持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文章从窑洞的建筑、发展、居住、文化等艺术特色来研究陕北窑洞,了解陕北窑洞的文化、风俗以及未来窑洞建筑的发展趋向,并对其建筑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在日本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刘加平的报告刚一作完,一位日本学者突然站起身来:"你知道青木志郎吗?你知道宫野秋彦吗?他们都对中国窑洞进行过长期研究.你要研究什么呢?"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的回答简单直接:"日本学者研究的是窑洞的‘昨天'和‘今天',我要研究的是窑洞的‘明天'。"日本人从猎奇的角度.对窑洞建筑的历史演变、性能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但作为中国建筑学者,刘加平更关注的是居住在窑洞中的4000万中国农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住上安全、舒适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20多年间.刘加平的脚步从陕北到云南,从西藏到汶川,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态民居建筑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有关窑洞的结构和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文通过对窑洞的发展,结构组成的分析,结合地域特色所建造的三种类型的窑洞,以及造型的不同开挖、建造、维修窑洞的差异,人们在使用时所体现的窑洞优缺点,体现窑洞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建筑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在群体建筑集中分布规划中,在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窑洞"式绿色建筑,具有保温隔热效能。其中结构滞回模型设计是提高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性能和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群体建筑窑洞式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和承重性能,进行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设计与试验,得到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滞回模型。试验和研究得出,采用该模型,设计得到的群体建筑集中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能有效保证恒温恒湿,冬暖夏凉,可以调节室内湿度,具有透气、不潮湿、不结露的特点,建筑室内湿度性能和隔热保温效果具有优势,在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是一座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宇宗祠、商栈作坊、学馆窑洞、防御工事为一体的城堡式建筑.它不仅拥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特色,还把中原传统民居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四合院结构,而且还具有宫廷和园林的建筑特色,在整个建筑中充满了各种雕刻艺术.  相似文献   

6.
张宁 《科教文汇》2011,(24):201-202
西北的窑洞民居在对环境的利用方面是数一数二的,人们利用天然的黄土层挖窑居住,窑洞成为西北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它非常重视室内与室外的沟通与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窑洞民居又有自身的一些缺陷。因此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应挖掘探索西北生土窑洞的艺术特色元素,在现代改造装饰中加以合理利用和创新,以迎合我们进行改造的初衷,从而表达出窑洞原本憨厚质朴的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具有许多重要作用,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让陕北地区的林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陕北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了一系列改善陕北林业的措施,加强对陕北林业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去豫西看窑洞,印象最深的不是地坑院,也不是渗水井,是窑洞里面黄金万两。我说的"黄金万两"可不是钱,而是一种很恶心的东西,叫"食物残渣"。从郑州西郊到洛阳渑池,但凡已经不住人的土窑洞,您打一手电进去瞧瞧,十有八九会撞见这玩意儿,也不知是游客的留念,还是附近居民的杰作,反正不像是小孩子恶作剧,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小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功率。  相似文献   

9.
王磊 《百科知识》2010,(14):60-62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北方"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它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位于河南陕县三道塬的西张村镇,现今还存在着大批地坑院窑洞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民居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从北京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天井民居,从西北窑洞到西南的干阑式住宅,无不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为人们遮风避雨,也默默的传递着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葛朝晖  赵丹青 《科教文汇》2008,(23):258-258
中国的传统民居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从北京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天井民居,从西北窑洞到西南的干阑式住宅,无不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为人们遮风避雨,也默默的传递着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在窑洞内居住的人们冬天的取暖方式也渐渐的由火炉取暖更新换代为暖气取暖,以区域或者社区为单位统一供暖。但是水暖气取暖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使房间内的空气变得特别干燥,再加上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使得窑洞内冬天极为干燥。甚至有时室外温度有一些提高时,窑洞内会变得极为闷热,干燥。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因素配合以及窑洞内的居住环境特点调整或者改进窑洞内冬日的取暖方式,采用电热膜电地暖的取暖方式更加适合窑洞内的取暖,不仅可以调节空气中的湿度还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使居住在气温多变得西北地区窑洞内的居民也可以根据随时的室外温度调节窑洞内的温度,使居住环境更加的宜人。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名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为研究陕北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陕北地名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有着高度一致性,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族思想,作为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主要区域,陕北地区还保留了很多涉及少数民族的地名,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研究陕北地名文化是在新形势下阐释黄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弘扬具有陕北地域特色优秀文化的必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陕北的民歌     
鲁慧 《百科知识》2000,(8):52-56
位于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陕北人民,在苦难的生活历程中,逐渐学会了用歌唱来缓解恶劣环境对人们生活所构成的压力,学会了用歌唱来表达感情,歌咏生活,赞美生活,因而自自然然地创造出了一种独具一格带有黄土风味的音乐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包括信天游、民歌小调、秧歌调、酒曲和部分风俗歌曲,其中信天游最具有代表性。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山曲儿”,顾名思义,顺天而游,一任思绪自由驰骋。看!明月从山峁上爬出  相似文献   

15.
老宅童声     
《科技新时代》2006,(4):i0005-i0005
刘宝成 这是山西省永济市的一户农家,当时两个孩子正在荡秋千,而土窑前斑驳的墙壁和一幅毛主席的画像显示出了院落的年代。孩子、毛主席像、窑洞、老宅相互结合,一个充满希望的画面便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兰花花》带有典型的信天游风格,讲述了兰花花旧社会一个美丽陕北的农村姑娘,被迫嫁到地主周家,但勇敢的抗婚争取自由与光明,终于与自己的情哥哥重逢的爱情故事。汪立三先生于1953根据这首陕北民歌改编创作了一首钢琴变奏叙事曲《兰花花》,这部作品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优秀表演曲目。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临县碛口古镇黑龙庙的山门戏台具有“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和“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奇妙声学效应。通过实地考察,运用声音的直射、反射、共振等声学原理,从声源、声音传播和接收三个角度对黑龙庙山门戏台的声学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文章认为“窑洞内外不一样”是庙院内窑洞对声音的汇聚、共振及扩散传播的表现形式,“戏台唱戏不费力”是庙院内声音混响的反映,“山西唱戏陕西听”是庙院声音在庙院结构及其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声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欲多则欢少     
正一个乞丐异想天开:假如我有两万元该有多好啊!一天,他无意中捡到一只跑丢的小狗,便把小狗抱回窑洞拴了起来。狗的主人是一个富翁。富翁丢了心爱的小狗十分着急,便发了一则酬金两万元的寻狗启事。第二天,乞丐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酬金。当他路过张贴启事的地方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乞丐向前走的脚步停了下来,转身又将狗抱回了窑洞。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当酬金涨到了让人感到惊讶的数额时,乞丐才  相似文献   

19.
堤防工程的建设是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多数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我国的陕北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相当脆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现象极其严重,加之在进行堤防工程的建设时,对自然环境因素考虑欠缺,更加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陕北地区堤防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几点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走陕北     
《世界发明》2006,(3):114-117
陕北,这块黄土大地早已把我吸引,红色陕北民歌,陕北身歌,安塞腰鼓、陕北婆姨、黄土高坡都在呼唤着我。随着列车的行进,黄土大地缓缓呈现,是那样的陌生,而又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和淳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