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诞生与应用,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都说经济能够呈现出当今的发展趋势离不开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错,当今的经济发展的确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这其中,能源却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知识水平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更多的关注于现在所生活的环境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对于能源的使用就有了更大的要求了。但是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着的,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科研人员就着手于新能源的研究及动力工程的研究。那么,什么是动力工程呢?我国的能源结构有时呈现怎样的层次结构呢?在生产的过程之中能源与动力工程存在着怎样的节能技术呢?本文从动力工程的定义、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关系入手来解析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3)
纵观前两次科技革命,能源及动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经济的发展史,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们日益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在当前局势下,工业革命遗留的问题仍然显著存在,能源短缺与环境破坏问题仍然迫在眉睫,威胁到人类生存与未来发展。因此,能源与动力工程中节能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主要节能技术入手进行分析,着重探讨节能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些年,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绿色节能发展提到国家发展计划的日程上来。在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等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各行各业对能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重视。体现在能源方面,热能与动力是最值得探讨、挖掘与深入研究的话题。以此为出发点,主要分析了当前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的现状,探究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能源与动力工程文献的分类标准,能源与动力工程文献的分类体系,能源与动力工程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好、学习、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阶段,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培养,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开题、过程质量监控,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2)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大多数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的压力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本科毕业设计的本科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一点建议,用本硕科研协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直接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动力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电力的重要力量。电力需求也在增加,动力工程的工作量正在逐步扩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国家环保部门对发电厂的排放标准也正在变得更加严格。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优化其热系统的节能,以减少能源浪费。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用电高峰期。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人们的生活,我国政府开始研究如何将热能和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到电厂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发电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电力损失。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减少发电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该技术的应用具有许多优点,本文主要提出了节能优化措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具有意义。文章首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与现状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分析,进而对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研究传统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本文针对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现状和学科发展规划,对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改革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加强了实践环节,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研究传统能源的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能源。本文针对能源动力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结合三峡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现状和学科发展规划,对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改革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加强了实践环节,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基于"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体现农业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培养服务“三农”意识坚定且具有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云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以“农业节能原理与技术”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为例,在课程定位、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成果评价和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培养农业领域复合型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料替代品的应用是当今乃至未来世界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未来汽车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把"推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加快代用燃料汽车的推广使用,促进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当前由于汽车动力的主要原料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国际、国内油价的不断攀升,有购车欲望的消费者都把目光集中在汽车节能与环保上,节油、环保汽车倍受消费者亲赖。因此,汽车制造业也都把汽车节能技术和汽车燃料替代品的应用作为占领市场销售份额和汽车技术创新的战略性研究。笔者就汽车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法进行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涉及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后,热能动力领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国核科技以及到2020年的新发展任务和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对热能与动力工业及相关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校外实习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大学四年级完成毕业设计离开学校,至少要完成认识实习的校外环节和为期两周的校外运行实习。如何来保证校外实习的教学效果,保证参加实习的师生的人身安全,同时又不对接受实习的企业单位造成过多的负担和压力,新型的校外实习模式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只要做到大集中,小分组;课堂内外结合;校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师生共同管理实习过程就可以很好完成校外实习的各项教学目标,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7.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涉及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后,热能动力领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国核科技以及到2020年的新发展任务和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对热能与动力工业及相关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双语教学不但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国家取得了显著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单语国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双语教学的实施是顺应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该专业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学院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成为该专业大学生主要能力之一,也是实现成功就业的基本能力。结合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实践教学脱离就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广东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围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细分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以及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等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的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宜昌的地域特点和三峡大学办学特色以及优势学科,我校从2010年开始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形成了较为科学的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根据能动专业需求和我校的学科发展规划,介绍了新方案的相关特点,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