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密度、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就在于从课的任务,教材要求、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加大课中各项活动合理地运用时间,特别是处理好练习密度与其他各项活动密度的关系,使课的各项安排符合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生理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身体获得适宜的运动量,这对于有效地利用上课的时间,检查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观摩了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对如何提高器械体操课的练习密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内部挖掘内部挖掘是指在主教材的教学中想办法提高课的练习密度。(一)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是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和记忆,提高讲解  相似文献   

3.
<正>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在场地器材有限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建议在学生等待的时间里增加练习内容,以此来增加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提高课的练习密度。虽然提升了课的练习密度,但是有的内容对学生学习技能的练习密度并没有提高,直接影响着技能目标的完成。笔者就针对《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5年第12期中《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练习密度是学生在体育课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百分比,是衡量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的练习密度,体育教学就难以达成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目标。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看上去非常精彩,但因缺少了对课堂密度与练习密度的测定与分析,也就缺失了对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监控。一、测定1.课前准备。根据体育课练习密度测试与评价相关的内容,绘制相关数据的记录表;准备测量用具:计时秒表、文件夹、  相似文献   

5.
<正>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评价中对1节课的基本要求是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意在提高1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确保体育课的实效性,而"少讲多练"意在保障学生的练习时间。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落实合理的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密不可分,在体育课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还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本届体育教学联盟研讨活动,宁波江北区的评课点是"学生观察与练习"。针对该评课点,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研制出一份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分别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行为、练习时间、练习次数、非练习行为及时间、学生即刻心率等进行如实记录,旨在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学生的学"的有效性。本团队通过统计、归纳、分析数据,整理出以下思考和建议。思考一:课的练习密度三堂足球展示课的练习密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潘雪峰  庞剑 《体育教学》2012,(10):44-45
设计思路:《江苏省青少年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练习密度要达到30%以上的要求,本课就是一节立足于此要求的研究课。旨在探索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8.
<正>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地关注文化课的有效教学,往往忽略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事实证明,注重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从而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一、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学校体育》"案例研析"总第12期,针对体育常态课中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组合练习进行了讨论。从参与研讨教师的积极讨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组合练习的概念、组合练习与组合动作的关系、组合练习的意义、组合练习如何组合、组合练习的使用时机等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思考,而且,有些教师的认识已经比较到位,也对组合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持认同态度。然而,从对众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30多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中,可以看到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强度严重不足的身影。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强度是在"老问题"和"新现实"背景下提出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公开对学生体质的连续下滑提出警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下位目标是"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主要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评价体育实践课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练习密度(运动密度),以衡量一堂体育课的好坏。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围绕“如何使一堂课的练习密度符合规定要求”而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程序。然而,体育课练习密度这一指标真有那么重要吗?在评价体育课时,是否这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呢?特别是在当前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情况下,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笔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作为体育课评价的指标之一的体育课的密度特别  相似文献   

12.
<正> 为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体育课必须有适当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我们从1979年到1982年先后看了省内外不同类型的中小学体育课200多节,对其中大部分较好的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检查课)做了密度和强度的测定和专题分析。这里仅就课的准备部分的练习密度和强度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在本次四地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学联盟研讨活动中,笔者代表蔡景台名师工作室,承担了水平三投掷单元第二课时《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课堂展示。课堂上,笔者在传统投掷教学基础上,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层次性、科学性,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以及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都得到了展现,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后,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进行了点评,对《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三维度"作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开发现有体育器材的多元价值,实现一物多用。笔者观摩安徽省淮北市小学体育优质课比赛——跨越式跳高,发现张甜甜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小小的体操垫,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一、一人一垫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利用小体操垫进行了"画彩虹"的坐姿练习(坐在小体操垫上进行两腿依次摆动练习)、站姿练  相似文献   

15.
<正>体育教学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无身体练习的课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手段,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有效的"练"才能更好的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真正提高体育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21,(3):14-16
教会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要求教会学生多样融合的健康知识和层次清晰的运动技能;勤练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要求学生课堂内外勤练技能,课中勤练保持合适的练习密度;常赛是课堂教学检验的途径,要求教师安排人人有比赛参加,课课有比赛安排。厘清"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与体育教学的逻辑关系,具体化体育教学的活动要求,优化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校体育》2020,(1):33-34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让中华传统文化赶上时代、引领未来正成为文化传承的"现在进行时"。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需要体育人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武术教学中,由于需要定型的动作比较多,常会导致武术课的整体练习密度偏低,如何创新设计与实施武术教学中的体能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依据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二次备课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每节课基本部分的练习密度(尤其是新授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几年来,通过学习和贯彻新大纲,老师们在提高每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等方面,都下了不少的功夫,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看了不少的课,通过分析研究,发现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为激发速滑课初学者练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将快乐体育引入中学速滑课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快乐体育”教学更能体现滑冰初学者的主体地位,“陕乐体育”教学要从激发滑冰初学者学习兴趣入手,“快乐体育”教学有益于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㈠陕乐体育”教学可对滑冰初学者做出恰当的教学评价,引入“快乐体育”可使速滑课教学扩展娱乐性、趣味性特征,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发挥冰上游戏独特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滑冰的信心和练习自觉性,进而提高冰上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一、明确体育课堂运用Ipad的基本条件1.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有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运动负荷。本节观摩课上教师并没有让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视频、操作Ipad、拍摄录像等环节,仅用了6次。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试想,如果Ipad运用到体育课堂中,导致了学生的运动量减少、练习密度降低等,那么就不如不用Ipad。从这个层面上讲,Ipad的有效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