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5月10日-14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中央电化教育馆等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我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地调研.根据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工作安排,今年将启动面向教育行政干部及职业院校、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培训将采用现场教学的模式开展.调研组考察了长沙、株洲等地15所信息化基础较好、人人通应用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小学、中职、高职学校,听取学校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情况汇报,观摩人人通应用模式示范课,交流人人通应用与推进工作经验,研讨人人通专题培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将会逐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一个新型的云计算平台。它能实现师生网络化互动、生生网络化交流,家长通过网络了解学校、教师当前情况,实现了"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先进体系构造,也对教育方式创新、深入课后教育、知识点有力补充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在学、思、行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利用"人人通"平台,实现了教师优教、学生优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研究建设"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在线开放课程,构建完善在线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互动活动库、习题库等教学模块,采取项目设计、混合教学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主动、直观、反复、高效地学习,实现"资源丰富、开放共享、在线互动、实时反馈、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式远程教育平台已成为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的核心,同时它也为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提供开发空间.但是,由于目前网络资源在管理和开发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资源库重复建设,共享程度不高,这一现象已严重地制约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基于此,文章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和需求,从学习资源标准化入手,分析对比国内外的先进标准化体系,采用面向学习对象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基于SCORM标准,设计一个较为完善、规范化的网络学习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力求该平台能够为网络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有效地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满足研究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的网络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和访谈方法,分别从基本概况、空间建设、空间布局、服务管理方式4个方面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特点及不足,提出了相关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25)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与环境。当前,世界大学域的云空间现有网络学习环境为大学英语教学平台与模式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云空间的英语教学平台及模式可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降低学生非正常焦虑感,为其个性化与自主式学习提供便利,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予以强有力的补充。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引入云空间教学,各院校均应致力云空间大学英语教学平台与模式的强势打造与构建。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16)
在传统的客服务中,用户使用电话、网络等渠道获得客户服务,但是在实际现实中往往出现"电话繁忙,客户无法呼入","网络响应严重超时"等诸多状况,导致客户服务满意度下降,客户投诉率不断升级,客户服务工作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大。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借助IT浪潮新技术推动和变革传统的客户服务模式。建立智能化的知识库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检索查询智能化和记忆化,并通过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精准的智能客服系统,创造智能化客户服务系统,构建"互联网+客服"平台颠覆传统客户服务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探索该模式下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实现方式。文章首先通过学习通平台重构课程内容,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料库,并将最新科研成果以实例、案例等形式导入教学中,实现科研成果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学习通平台线上和线下资源,与学生展开主题讨论、文献交流、PPT答辩等教学活动,营造沉浸式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科研探索的氛围中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教与学形态的蜕变,同时使信息化技术应用手段实现工作的"双提",学习空间建设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师的任教能力、学习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丽 《现代情报》2018,38(9):92-97
[目的/意义]图书馆移动创客空间是图书馆"固定式"创客空间的服务延伸,是新兴的创客空间服务模式。探析图书馆移动创客空间的构建,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移动创客服务,以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方法/过程]通过阐述移动创客空间概念、特征与构建模式,探析图书馆移动创客空间的构建现状、服务意义以及相关问题,以为国内图书馆构建移动创客空间,开展移动创客服务提供一些建议。[结果/结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国内图书馆构建移动创客空间相关建议,如协同构建移动创客空间、合理筹集与使用经费、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为例,介绍了以"一站五平台两中心"为核心框架的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的实际案例。经过二年多的实践检验表明,该案例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构建,极大地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校园管理和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智慧校园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新生态。  相似文献   

12.
提出基于流程"感知-抽象"技术的资源整合方法,考虑学习流程和学习模式的互通性,自动构建学习资源之间的共享和约束机制,实现了资源的智能化获取和学习流模型自动构建的目标。应用于某广播电视大学真实的远程教育平台上,该平台包含大量的网络课程应用以及学习资源,自动构建的学习流程减轻了教师设计学习模式的负担,为学习者节约了手工检索资源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该校远程教学平台再设计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现代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完善,特别是4G技术在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通信运营商服务终端中的普及应用后,庞大的学生群体已是网络信息服务终端的最大客户。如何借用网络这一利器建设"网络思政"平台,把网络建成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作者借鉴"三网融合"的理论知识和思路,探寻"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班级博客是校园博客(edublog)的一种,是一个集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助互进的平台,班级博客为学生们构建起了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零"技术障碍的班集体建设平台,班级博客在虚拟的世界里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您敞开心灵去述说和聆听,从而为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介凤 《现代情报》2017,37(1):119-123
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图书馆作为学习支持服务部门,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网络调研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情况,总结当前学习环境发展特点。在指出大学图书馆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基础上,提出大学图书馆以用户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围绕学习支持服务的资源、技术和空间要素,构建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作为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也非常受益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得老师们的上课可以更丰富更有成效,网络也拓展了同学们学习知识的空间,不再受限于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互联网为学校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校园网教育应用平台代表了学校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意识,是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重要装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创客空间的含义和国内外建设概况,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的优势,研究了创客空间在资源、服务、空间、平台及人才等方面的构建要求。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升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水平。网络时代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即由传统的资源服务转向学习共享的空间建设。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包括实体物理空间的构建、虚拟网络空间的构建、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空间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高校图书馆还没有专门面向社会读者服务的学习共享空间,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构建社会读者学习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物理环境、虚拟环境、管理和服务三方面提出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方案,并指出了在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主要特征;其次研究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传输系统、软硬件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平台的几个必要条件,最后提出了网络信息服务方式拓展和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