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基于相关文献与专家访谈,设计调查问卷,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我国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环境因素对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影响程度最高;其次为财政鼓励政策因素和财政惩罚政策因素,促进效果也较明显;此外,能源价格、技术、企业自身以及利益相关者也是推动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高碳能源与低碳能源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和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大低碳能源研发的投入,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功能是促进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韶华  于维洋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00-2507
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低碳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低碳产出、低碳排放和低碳能源3个维度构建了综合反映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1996-2011年数据实证测度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然后以历年产业结构低碳化测度值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为自变量,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各因素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作用。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由于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现阶段应重点依靠投资提升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利用熵权系数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水环境约束、能源供给、财政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法规、资源综合利用强度、污染物排放与处理压力和产业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外部因素影响农户清洁能源初次应用行为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江西省612个农户调查数据研究外部因素影响农户清洁能源初次应用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经济激励、清洁能源产品属性、感知因素(感知应用清洁能源的有用性与易用性)、环境问题认知对农户清洁能源初次应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激励、自愿活动和清洁能源产品属性对农户感知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激励、自愿活动对农户环境问题认知也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对农户清洁能源初次应用行为影响最大是经济激励政策;对农户环境问题认知、感知因素影响最大的都是农户的自愿活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23)
改革开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碳能源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低碳能源技术因此产生并在当今绿色环保理念下备受瞩目。低碳能源技术能够通过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高碳能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利用熵权系数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水环境约束、能源供给、财政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法规、资源综合利用强度、污染物排放与处理压力和产业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向低碳化转变,促进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的心理动因理论模型,以江苏省徐州市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得710份有效的城市居民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意愿是导致其实施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心理动因,对行为各维度的作用强度均较高,因此,要引导居民实施低碳化的能源行为,激发其低碳行为意愿是关键;(2)居民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利他价值观通过影响低碳行为意愿而间接驱动行为,其中主观规范的作用最大,利他价值观的作用最小,生态价值观的作用则不显著;(3)居民的低碳意愿向低碳行为的转化过程,受能源价格感知和能效产品经济性的正向调节,并且更多地转化为购买型低碳行为,对习惯型节能行为的作用相对偏弱;(4)家庭收入、家庭规模、住宅产权和家庭类型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依纯 《科技广场》2014,(3):164-169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对降低能源消费,制定节能降耗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和地区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递增的阶梯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消费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对各地区能源消费的作用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对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消费的降低作用有限。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索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更为务实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2个发展中国家2000-2015年间176条可再生能源政策,基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从6个系统总计选取23个指标,运用面板Logit模型剖析并重点比较四类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一国的经济状况和能源储备状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展中国家制定可再生能源政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受到来自垂直系统的国际扩散效应更为显著;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受到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因素不同,其中能源目标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到国内系统的影响;框架政策和金融税收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到国内因素和国际垂直扩散系统因素的影响;公共投资政策则受到了国内因素和国际水平、垂直扩散系统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CO_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其中75%为能源消费产生。因此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亟不可待的问题,而分析研究影响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必然成为首要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就能源-经济-环境-技术(Energy-Economy-EnvironmentTechnology,3E-T)等几大因素对碳排放量进行分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寻找3E-S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重要影响指标并探究其因果反馈关系,构建3E-T系统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可以算出每个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及碳排放的变化,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崔强  武春友  匡海波 《科研管理》2013,34(10):131-137
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如何识别和区分其影响因素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针对传统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的缺点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适合于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影响因素识别的RBF-DEMATEL方法,利用RBF神经网络计算目标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权值来得到直接关联矩阵,然后利用传统DEMATEL方法分析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RBF-DEMATEL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提升交通运输低碳化能力提供理论支撑。RBF-DEMATEL方法丰富了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有效地提取根本型影响因素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黄锦明 《未来与发展》2013,(3):21-24,17
我国城市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在技术、能源、产业和社会方面向低碳化转型。向低碳转型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城市向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我国必须进行非正式制度创新,即对价值观和发展理念进行创新;要选择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正式制度;要协同正式制度创新和非正式制度创新,创新城市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虹  王帅 《资源科学》2021,43(9):1728-1742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双层归因分析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并针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零值与负值问题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①中国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是由于满足资本形成需求而产生的,资本形成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强度是全国能源强度的1.2倍以上,而消费的隐含能源强度低于全国能源强度;②能源效率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分别是导致2012—2015年和2015—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③第一层归因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资本形成需求进而影响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④第二层归因分析发现重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影响资本形成需求变动的主要行业。因此未来从需求侧控制能源消耗具有更大潜力,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一步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加快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要注重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其向绿色化、低碳化和节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粮食生产绩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晓  黄贤金  陈志刚  唐健  赵雲泰 《资源科学》2010,32(12):2343-2348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政策调控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量化了耕地保护政策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耕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投入影响因素对粮食总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贡献作用;同时,粮食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耕地保护政策强度等市场与政策因素也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强度每加强1%,则粮食总产量可提高0.023%;但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与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且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相对最高,说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粮食价格对产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经济诱导比耕地保护政策的间接作用贡献大,价格的经济诱导作用比政策效果要强。耕地保护政策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性政策保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生产绩效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结果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刘亮 《软科学》2011,25(3):8-12,17
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2008年和2007年有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政策取向,认为对地方既得利益的考虑是影响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高的地区和民族自治县有所照顾,具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同时也对人均财政收入高的地区倾斜,存在非均等效应。整体呈现渐进性的改革特征,政策取向仍是维护地方既得利益,而不是均等化。由于过度地考虑既得利益,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努力产生了反向激励作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资源科学》2019,41(3):532-545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8.
能源科技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因此能源发展前景预测对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谋划都意义重大。文章在对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能源转型多元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五化"特征,指出了2016年以来出现的中美经贸摩擦、低油价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新变化特征,并就能源领域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低成本技术、信息技术和颠覆性技术3个方面的思考,以期为我国积极应对能源转型,布局未来能源科技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应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对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因素主要是用户需求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四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