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资源已经成为地区之间竞争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各地区政府对科技资源在区域内是否能得到很好地集聚给予了高度重视,能否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资源的集聚能力成为推动区域科技资源集聚效率提升的关键.基于此,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资源集聚能力评价体系,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合港澳台地区)的科技资源集聚能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各区域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域科技资源集聚与共生理论的适切性,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区域内企业和高校协同合作科技资源集聚模型,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基于此,对黑龙江省科技资源集聚的阻隔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疏解策略。通过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科技资源集聚水平提供了决策支持,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促进企业和高校两大核心集聚体的协同共生,以此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选取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5年京津冀的年鉴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但前期促进作用明显,后期减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通过财力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影响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不高;创业人才集聚主要通过科技创业主体、科技创业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北京的科技创业资源明显优于津冀,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弱于津冀。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Akihiro Otsuka和Mika Goto改进的索洛残差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效果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贡献。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财政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呈收敛趋势,且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经济效应高于东部地区,从而为政府优化科技资源投入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Akihiro Otsuka和Mika Goto改进的索洛残差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进行效果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贡献。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财政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呈收敛趋势,且中西部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经济效应高于东部地区,从而为政府优化科技资源投入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穹  刘军 《今日科苑》2021,(5):10-21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情况.其次,以R&D经费/GDP、R&D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数为变量,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了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集聚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现状、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省会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带动了周边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呈现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在由量向质以及区域协同集聚上仍需进一步努力.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初具规模效应,科技创新成本有所降低,但共享边界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完善创新资源共享激励与考核机制、以市场为主导,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共享理念宣传,多种渠道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奋  赵宏宇 《中国科技论坛》2006,(2):137-140,144
通过对赫芬达尔指数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描述科技人力资源集聚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分析,提出了综合数量与质量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指数,以刻画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水平;通过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技资源集聚程度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也有较大差距。江苏是我国科技资源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吸引科技资源集聚的主要做法值得西部省份参考借鉴。以江苏省科技资源集聚的现状为参考范本,选取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与其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组织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前瞻的科技发展战略、集成式的研发模式、科学的激励机制、高效的科技服务能力是江苏集聚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为此,文章从创新载体搭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政策文件支撑、科技创新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西部省份集聚科技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及分类特征和科技创新要素企业转移的系统机理,建立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集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相对熵原理的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江苏13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水平和集聚效益,分析二者评价值及评价值对比关系并提出改善区域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资源运用情况。以宁波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的科技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科技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情况对比分析,研究宁波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宁波地区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区域创新评价缺乏与区域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相结合的不足,在国内外创新评价方法基础上探索结合目标值法和标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维度构建包括20个基础指标的城市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广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测算结果显示,广州市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绩效显著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但进一步分析可见,在财政科技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最后,提出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及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等促进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指区域内高效地分配和运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它的强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科技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科技能力的强弱。因此,区域科技资源的配置能力是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的主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由科技资源的配置规模、配置强度、配置结构和配置效果等组成。本文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结构,建立起中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对中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宏观分析,进而指出中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苏迪  蒋伏心 《科研管理》2020,41(9):123-131
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及区域竞争至关重要,建设科技金融中心已成为当下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经济体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布局新一批战略性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通过参考借鉴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局部溢出(LS)模型,建立科技金融中心集聚的理论研究框架,对科技金融中心集聚的形成机理进行阐述。研究表明,要想成为科技金融中心,首先要重视科技资源,这是核心的决定要素。科技金融中心形成后,就能加速催化科技创新,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区域性外溢效应。但是,建设科技金融中心并不能一挥而就,尚需要科技、金融、区位、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共同影响和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工具来解释科技金融中心如何形成集聚这一时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高坡  胡萌 《科技广场》2022,(2):73-79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而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劲的动力。赣州市提出“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为新时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确定了新目标。本文归纳了赣州市加快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分析了当前创新发展形势,剖析了赣州市当前经济社会所处阶段和相关矛盾,并立足工作实际,提出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子网络。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影响视角,结合已有文献的解析,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素,增加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以西安市为例,得到影响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建立高端科技服务聚集区等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线性"主成分法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勇  李廉水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4):27-30,34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在一定区域内,结合区域实际,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创造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的能力,是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强度、配置结构、配置绩效和配置环境的综合体现。作为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的主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强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的强弱。本文基于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构建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分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