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它与过去那种过分地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业教师对其他学科涉猎极少,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在"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论述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学科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让数学与其他学科"联姻"是新课程的要求,它意味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则可以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数学的有效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实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利用多种手段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实现数学教学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一、将数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新课程的特点之一便是淡化学科界限,向综合课靠拢。新课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实现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达到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想…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教育部也强调:"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还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著提高数学教学效能.那么,究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效能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5.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机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单一结构,提出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的课程总体结构,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中小学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与数学学科课程共同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任。但是,有的教师却片面地理解数学活动课,把它有意或无意地上成了数学学科课。我认为,数学活动课决不等于数学课。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强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  相似文献   

7.
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目标呈现出若干新变化:从数学"双基"发展到数学"四基";从问题解决中的"两能"到"四能";要求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进一步丰富了表述课程目标的关键词。教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从"人本"理念出发,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转变为以"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就数学学科而言,因数学知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样,强调应用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那么,在教学时,如何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11.
汤久妹 《考试周刊》2013,(51):66-67
<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  相似文献   

12.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桥梁与媒介,是职业导向模式下高职数学能力本位改革探索的有效手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能力本位改革过程中,调整数学理论体系,依托数学实训构建跨专业的项目库,推动了传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的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准确地解读  相似文献   

14.
欧阳婷 《小学生》2013,(6):18-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次正式接触数学这一学科的敲门砖,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不需要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小学数学的综合化教学成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需要教师增加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一、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综合化教学意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只要求学  相似文献   

15.
周静 《考试周刊》2011,(27):92-92
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标准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所追求的"自在课堂"是一种教师凸显风格、学生挥洒个性、教学回归本真的课堂,就是在自在课堂这样一个师生活动的空间,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师生自然、自由、自在地成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要广泛涉猎学科之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果。一、挖掘可利用资源,丰富数学"自在课堂"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中考试卷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涌现出一批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题型.这些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知识经验,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学科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心理学认为,学科问的互相渗透有助于彼此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渗透与新课程标准"淡化学科界限"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加强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可使教学事半功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把它应用到机电专业课堂教学中,就是将数学思想有机渗透干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营造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融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用起来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