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入园后,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如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是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的。案例一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  相似文献   

2.
我园开展了“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对话”的研究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解决教师的观念向行为的转化,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加强幼儿同伴之间的积极交往,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一、认识“幼儿同伴对话”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幼儿同伴对话是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过程的体现,也是幼儿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幼儿同伴交往虽然种类不一,具体价值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内在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特别提倡的“相互性”,这种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与社会规则。由于同伴关系天然地就是倾向于相互…  相似文献   

3.
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48名3~4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录像观察法考察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总次数和交往总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在相同时间内,幼儿在室内与同伴的交往次数和交往时间显著多于室外;幼儿与同伴在交往性别、交往主动性、交往方式、交往性质及交往控制性上存在一定年龄和性别差异;同伴交往次数与交往时间基本能比较一致地反映同伴交往的质量,但两者有时会出现不一致,引入交往时间考察幼儿同伴交往质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路升入中班后,孩子渴望在同伴中找到自己的游戏伙伴、好朋友,但由于交往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同伴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争抢玩具、推倒别人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以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技巧和正确的交往行为。活动目标1.通过故事中小明的行为,让幼儿明确人际交往中不正确的做法。2.通过讨论和续编故事,让幼儿学会道歉、轮流、  相似文献   

5.
同伴交往是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期如果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加上高层楼房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们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园开展<幼儿交往实践活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同级自选游戏活动、全园幼儿交往活动等实践,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学习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全园活动在这一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游戏活动环境和机会,让不同年龄的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伴共同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享行为在现在的社会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都缺少分享的意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多提供分享的机会,去积极地鼓励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去。积极地启发幼儿之间互相协调、交往、讨论、共处,培养幼儿乐意将自己的玩具和图书等拿出来和同学一起看看、玩玩。让幼儿在看、玩的经历过程中,充分体验并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朋友车”     
从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来看,小班幼儿往往比较关注自我,较少关注同伴,交往范围小,缺乏主动交往的技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想促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首先要让他们结交同伴,和同伴一起玩,学习关注同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轮流、谦让、交换、配合等交往技能。下面我以朋友车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随着游戏的发生、发展,抓住契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小班幼儿正处在开始认识周围生活和学习与同伴交往时期,认知水平较低,因此,我从3个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我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配以形象的图片或木偶,让幼儿感受到同伴间友好合作的愉快。 2.练习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同时,让幼儿参与表演。比如让他们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良好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  相似文献   

9.
同伴交往策略直接决定着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否积极地进行。为探索中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同伴交往策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为主、非正式访谈法为辅的研究方法,观察和记录了64名研究对象在区角活动中使用交往策略的情况,在对数据分析整理后,得出结论:1.在区角活动中,中班幼儿在使用同伴交往策略上存在性别差异;2.在不同的区角活动中,中班幼儿在使用同伴交往策略上的性别差异会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异很小;3.中班幼儿在使用同伴交往策略上的性别差异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就“幼儿与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对10所幼儿园的1000名幼儿家长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发生矛盾冲突。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究其原因:1.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两岁多的星星对身边的东东小朋友发生了兴趣,想跟他玩,可东东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星星的存在,于是星星举起小手用力朝东东“打”了几下。东东无缘无故挨“打”,心  相似文献   

11.
娇娇是一个文静、内向的孩子,平时不言不语,很少和老师、同伴交往。为了让娇娇变得开朗、活泼些,我们也想了好多办法,如请能力强的幼儿带她一起玩,介绍她参加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在集体活动中让她担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等。虽然老师和小朋友在活动中热情地支持、鼓励娇娇,可她总是缺乏兴趣。  相似文献   

12.
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给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建构区活动需要中班幼儿间较强的分工与合作,这就需要中班幼儿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对中班幼儿建构区同伴积极交往行为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让幼儿能够更为有效地融入到现实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3.
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同伴冲突是儿童与同伴之间频繁发生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蕴含着深层次的发展性的积极作用,对发展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同伴冲突的特征为: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行为多样化,解决自主化。同伴冲突在幼儿社会观点采择中的作用为:在冲突协商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在被同伴孤立的体验中,幼儿发展出移情能力;在同伴冲突的解决中,幼儿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丰富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经验、创设良好的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合理解决区域冲突,有助于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教育起重要影响的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应从小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分享。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独生子女普遍化和核心家庭数量的逐年上升,孩子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万般迁就,孩子与同伴交往减少,为他们的“独占”“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幼儿的“独占”“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具体表现为:幼儿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和别人玩;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就哭闹(或告状);争抢别人的玩具;想玩但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独自生闷气;有时甚至因为不开心的事情伤害自己。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幼儿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提出幼儿交往退缩行为是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应表现,其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陌生环境,不愿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等。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与老师、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热情,深受老师与同伴的欢迎和喜爱;而有一些孩子则相对安静,常常独处,不乐意与同伴交往,当面对他人主动提出的交往需求时,往往表现出不自在、躲避或不予回应,即产生了交往退缩行为。由于后者常被认为是"乖孩子",不  相似文献   

17.
目前,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希望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日活动中,体验来自教师及同伴的关心和爱护,并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生日活动有助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增进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友情,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幼儿的生日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研究者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活动要求 1、丰富幼儿词汇(学说“一起玩”、“滚过来,滚过去”等短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与老师一起编儿歌。 2、培养幼儿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兴趣;会用礼貌语言来解决活动中的纠纷。 3、在不同的距离内,学会滚接球。情况分析小班幼儿词汇还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力不强,缺少和同伴交往的能力,总喜欢各自抱着玩具一个人玩,很少与同伴融洽地在一起活动。我班还有个别孩子会抢夺别人手上的玩具,也有少数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找朋友玩,但总是不欢而散,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各自的意见,一遇矛盾只会争吵哭闹,因此班上孩子在游戏中的纠  相似文献   

20.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习得,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下面我来分析几种教师行为误区。误区一:多次当众批评小班的梁梁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梁梁打人了或扔玩具了,等等。老师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