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精神探索的结果,也和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孔子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成果,追求天人合一,为后世做出了表率。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更是蕴含着这种精神追求。当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我们更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发扬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天、人的关系问题是儒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问题。今天,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如何看待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主张和所作所为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理应受到世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绵亘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先秦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且都把天与人的和谐统一看作二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两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理解的不同之处大致在以下四个方面:1.“天“与“人“的看法;2.“天“与“人“的结合点;3.“天人合一“的途径;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苟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历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着重从自然的“天”与人的关系这一视角来阐述儒家的生态哲学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启示,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用古朴的语言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内涵,无论对处于古代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还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认真解读儒家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反想我们所走过的路,有助于我们在人类文明建设的征途上走得更为平坦和顺畅。  相似文献   

10.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对《诗经》中的赋、比、兴进行辩证认识 ,对赋、比、兴形成的深层原因这个历来研究都未触及的问题 ,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作者认为 ,赋、比、兴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生成的一种质朴自然的创作手法 ,而不是古人的刻意创造。赋是天人相通思想的艺术显现 ;比是天人相类的艺术显现 ;兴是天人感应的艺术显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西方以主客两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已暴露其局限性和不足。而与西方机械论根本不同的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儒家思想中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神秘主义又使得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起相互补充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苏联形成了一股“生态学”题材的创作思潮,在“生态学”题材的描写中,流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代苏联文学中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现代性、全球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天人合一”的全面把握.不应局限于德性层面的狭义内涵。广义地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据四个契合点——“身”、“行”、“德”、“道”——达成的四个维度的天人双方统一。每个维度都有特定内涵,“天”、“人”、“合”的所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天人合一”四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在生态视域中发现其与西方文化的很多相通之处,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现世意义,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之际与人物之辨构成了儒学人与自然关系论的主要问题域,形上之天与形下的天、地、人、物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差异一体的开放的自然。在价值关系上,人对天地持敬畏之心,对万物则爱之有序、用之有度。在道德实践关系上,强调成己成物、参赞天地化育,在实现自然和谐的同时也使人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在认识论上,重伦理、形上天理而轻物理,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始终受制于对形上天理的体悟而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导致儒学所主张的自然和谐论处于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一向以人与自然的交融、层出不穷的奇特意象、色彩的象征、强烈的感情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思索,为世界各国人们交口称赞。然而,令人感到最为惊讶的是他诗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天人合一”境界竟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意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就叶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比较中,初步探究出叶赛宁“天人合一”境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了时代之问和终极追问两大问题,分析了道与德的关系,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有""无"的对立统一是天道生发的根源,是推动天道演变的动力和规律。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人之道应合于天之道,抨击了种种违逆天之道的人世现实之道。最后指出《道德经》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唯物辩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