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2.
回想12年的笔耕之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那是1987年7月份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写了一篇《美梦醒来是医院》的稿子,寄到安阳日报社。没几天,便被该报配以醒目的标题采用了。那时,我兴奋得竟然一夜没合眼。 从此,我开始步入了崎岖不平的笔耕之路。那年,我才20岁。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爬格子”是个苦差使,可我却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白天忙于教学无时间写稿,就等到晚上去写;家里人不理解,我就带着干馍偷偷去采访。有人风趣地说我与新闻有缘,可每当投出的稿件如“泥牛…  相似文献   

3.
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逐渐走向沧桑夕照。于今已届耄耋之年。早在青年时期我就选择了舌耕兼笔耕的道路,终生矢志不渝。这既是我生命的动力,也是我生命的精髓。数十年来,我不仅在教学上取得显著的成绩,而且在写作上也获得可喜的成就。甚至在离休后仍舌耕、笔耕不辍,继续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我所以取得这些成果,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勤奋笔耕的结果。我离休已十五载,从未一日或休,常年不停地教课、讲学或写作。虽因积劳成疾,百病丛生,但仍带病工作。住医院时,一面治疗,一面阅读和写作,经常受到医护人员的劝  相似文献   

4.
“笔耕”虽累,但当你获得丰硕果实之时,就会感到笔耕的快乐。1986年以来,我在新闻媒介和有关刊物上,共发表文章和稿件465篇(件),用稿率达85%以上。在笔耕路上,我体会到:业余通讯员应做到“六求”: ——求欲。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必须要有写  相似文献   

5.
文人将自己的劳动称为“笔耕”,既然是“笔耕”,就要有所收获,如齐白石有一方印,刻的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好像是东坡的句子。无田,仍可以食,依仗的就是写文章了。今天把写文章得到的报酬称作“稿费”,古人则称为“润笔”。 这两个字见于《隋书》卷三十八的《郑译传》,郑被隋文帝  相似文献   

6.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爬格子是干的“苦行僧”的事,过的是淡泊人生的日子,难已“潇洒走一回”。但我却由于专心致志,勤于业余笔耕,积极为报刊、电台写稿,并把它作为为社会作份贡献来追求,居然也潇洒了起来,有了自己的“产品”,并立志奋发向上。我将自己1993年度见诸中央、省、地等报刊的40篇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等剪贴下来,并收集成为一本《’93,子夜走笔》。这本集子约4万宇,与许多业余笔耕者比,实不值一提,但与自己过去比,可算最“丰产”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翦伯赞全集》的付梓,是我平生作为责任编辑最后一个选题的终结。此时,从心底涌现出的话语,只有笔耕墨播纸做田了。  相似文献   

9.
经过一年的辛勤笔耕,我被县报《武昌报》评为94年度“优秀通讯员”,同时还被县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新闻通讯员”称号.报社不仅给我发了奖金和证书,而且还给我赠订了一份指导新闻写作的刊物《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十几年来,我一面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一面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以及新闻刊物采用过120篇稿件。实践使我觉得,新闻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在这块园地上,却浸透着我的汗水,飘荡着我的欢乐。我在学生时期就喜爱新闻写作。开始一段时间,寄出的稿子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没有因之灰心,仍然笔耕不已,1972年8月10日,稿件终于第一  相似文献   

11.
笔耕是件苦事,是种乐趣,是种享受。众所周知,苦瓜苦,苦中有甜。笔耕苦,笔者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习作至今已20多个年头,工作调动了又变动。如今,仍笔耕不辍,走到哪里,就坚持写到哪里。 我在乡镇工作时,只写点新闻消息。1982年调入市政府机关后勤工作,遇上了改革开放,机关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社会上好典型,好经验处处皆有,我由感而发,除写消息、通讯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游记、体会、调研和理论等文章,分别被《随州日报》、随州市委《发展》、《湖北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机关后…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事业这块沃土上,至今我已笔耕了21个春秋,先后在4家新闻单位当记者。不管怎样变化,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一旦投身于新闻事业,你就是为加入历史的推动者或震撼者们的行列迈开了第一步。假如你想成功,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为此,我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的笔耕有了收获的时候,每当我的名字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勤栽培我的义务播种者——浙江日报社编辑林永年同志。因为是他点燃了我的追求之火,是他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是他扶我跨进了新闻工作的门槛。我原在浙江省武义县粮食部门工作,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78年,我对新闻报道发生了兴趣。但那时候,我对新闻报道“一窍不通”,连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专访等文章体裁都分不清楚。可我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稿件写得多、发得多,总会碰上  相似文献   

14.
史有龙 《军事记者》2008,(11):62-62
到2005年,我从戎笔耕已整整43个春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台等400多家媒体用稿5000多篇。前不久,记叙我新闻路程的《流金岁月》一书出版发行,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国记者协会原主席邵华泽题写了书名,有不少军地通讯员让我介绍写新闻的经验,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谈谈我摸着石头过河采写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几度芳草绿,又到枫叶红。随着老兵退伍工作的一天天临近,已服役满8个年头的我,在最后几天的军旅日子里,更多的是对军旅和战友的留恋。在这种驮铃声声的特殊季节,最难忘的是6年基层业余报道员笔耕的艰辛岁月,因为它促使我坦然面对军旅中的挫折失败,更加坚定追求成功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从小处入手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笔耕不足三年,已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稿子二百一十多篇。从小处着眼点,是我的一点体会。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夜,我踏着月光去散步,听到本村姚明华家里有争吵声,急忙走进他家,原来,他们是为跟母亲拢锅在﹁争吵﹄。五年前,他兄弟俩都认为母亲是个气累赘﹂,谁也不让母亲跟自家一个锅吃饭,母亲无奈只好另立锅灶。  相似文献   

17.
盼寄样报     
去年我在某报发稿三篇,总共寄来10元稿费,一张样报也没寄。为寻找发表我稿子的报纸,跑了县、市很多订户都未找到。到了年底,我无奈专程去省城那家报社寻求,虽然也找到了那三张样报,但费力不说,单旅差费花了近30元。花费心血笔耕,文稿一旦见报,对作者来说,寄样报比汇稿费更重  相似文献   

18.
30年前那个初冬,我怀揣着高中文凭和对国防绿的向往,穿过家乡洒落着霜花的田陌踏进军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人身心疲惫,但在训练之余。我仍然抓住点滴时间努力笔耕。指导员看我爱写好画,便让我当了文书。这样一来,连队办黑板报、出墙报便成了我的分内事。一次,师组织科长到连队检查工作,觉得我写在板报上的文章不错,让我抄了两篇投到《人民军队》报,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半个月后,竟然有一篇稿件被加编后刊登在二版头条位置。我因此被调到团政治处当了报道员。  相似文献   

19.
邓雷仓 《出版科学》2001,(3):35-35,34
读《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我深为丛书作者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尤为可贵的是对书海情有独钟,不懈泛舟夜航,永远不知疲倦。其共同点是“三不”:无一人不苦读,无一人不自成风格,无一人不勤于笔耕。我想,一位称职的编辑不是也需要这“三不”吗?  相似文献   

20.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在新闻道路上已跋涉20多年了。回眸洒满汗水的历程,虽然辛苦,但很快乐。伏案笔耕之余,翻翻散发着墨香的一篇篇见报稿件,一种幸福感也油然而生。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初,我从新兵连分配到了一个山沟仓库站岗。排长见我爱画画,就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交给了我。有一天,我正在板报前忙乎,被前来连队采访的分部新闻干事看到。仓库政治处主任随机表扬了我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