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己—彼关系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早已是妇孺皆知了。如果加上其后的两句就更能全面地说明孙子对己—彼关系的看法:“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是《孙子兵法》中的重头篇,主要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代表作品,《孙子兵法》的海外传播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对于这些成就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国别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研究内容局限在译文细节与译本比较、针对国外学者成果的深入研究很少三个方面。针对相关研究的不足,笔者提出了三条改善《孙子兵法》海外传播研究现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1994年年初,杨正泉局长曾指出:出版工作要取百家之长,聚集专家、学者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书刊工作做好,把对外宣传工作做好。人民中国出版社得知德国读者迫切需要《孙子兵法》之后,就遵照杨局长指示的精神,组织力量出版。他们聘请林戊荪同志为顾问,吴显林同志为外文图书主编,特邀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吴如嵩同志写序言,并对古文、现代汉语、注释进行审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巨著,然而它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地域、时空、文化、行业的界限,对外国人、对当代人、对非军事人员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原因何在?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这部兵书代表了人类军事理论、战争  相似文献   

5.
关于“求之于势”孙子在《计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先要分析利害而使意见得到采纳,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于已有利的情况进行机动。)历来的注家们,把孙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造成有利态势的方法,称之为“造  相似文献   

6.
关于“求之于势”(2)3.克己之短——避己之短与张彼之短此处所谈的“己”指中国对外传媒,其所对立的“彼”指的是西方传媒。避短是争取主动的一种最常见手段。孙武认为争取主动的关键有正确判断情况、消灭自己的弱点、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造成敌人的弱点4条。关于消灭自己的弱点,孙武在《形篇》之首即说:“昔  相似文献   

7.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十分迫切。作为翻译传播的第一本教材,《翻译传播学十讲》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加强翻译传播专业做了开创性工作,为翻译和传播专业响应时代需要,服务国家大局而转型升级开了好头。该书提出了翻译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梳理了翻译传播的环节、要素和功能,论述了翻译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8.
姜春云同志主编的《拯救地球生物圈》2012年9月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议、好评。这部45万字的生态文明理论专著为什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此书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急需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全球性的紧迫问题。30年前,我国一位生态经济学家就曾大声疾呼:"中华民族又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上一次的危险是外敌入侵,中华民族用  相似文献   

9.
统治军队需要优抚和惩罚相结合。优抚是激发士兵士气,安抚士兵和家属情绪的有效方法,惩罚则起到警示士兵,引以为戒的作用,能使军队保持持久的战斗力。本文基于《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探讨清代绿营兵的基本优抚和惩罚制度,以及南部县的优抚和惩罚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远超从前,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从前的但求温饱的年代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和对养生的高度重视。养,即保养、调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之意。中医养生的方式有许多,其中不乏坚持运动、食疗养生、针灸理疗、中药调理,等等。但究其根源,万病皆由心生,因此养生必先养心。老子《道德经》中蕴藏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指出要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尊重规律,要学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本文将对《道德经》中涉及养生观的部分作简要分析,以求从圣人老子的典籍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一直提倡修身养性,在先秦已有修身工夫之实,明代平民文化的兴起,使得修身工夫更是如火如荼。明代学者洪应明的著名作品《菜根谭》被认为是一部个人修养的书籍,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曾在国内掀起研究热潮。在此书中,洪应明认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寂静澄明的,但在气的感通下心会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这二者均属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体回归到寂静澄明的原初状态,就要破除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进行时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工夫。洪应明的修身工夫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证,将工夫真正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避免落入空谈心性的窠臼中。  相似文献   

12.
一本全面描述中国竹文化的专著《绿竹神气》,10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首发。《绿竹神气》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我国自上古先秦至清朝历代文人写竹的上万首诗词文赋和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中有关竹的记载,充分展现了中华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迄今我国惟一系统全面描述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青梅》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贴近社会生活。故剧作者以《青梅》为蓝本,增改故事的某些情节,如淡化青梅与阿喜主仆二人的情谊;增加王员外与家童的对话;改阿喜赠钗为青梅赠钗;改"一夫二妻"的结局为"一夫一妻"等,采用符合戏曲表演的语言,改编而成传奇《梅喜缘》、川剧《青梅配》。从中可见聊斋戏改编的总体特征:清代聊斋戏多选择与现实社会相关的作品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兼以说教劝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川剧聊斋戏则多通过喜剧表演以反对旧制度、宣传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常谈考误》作为明代一部以民俗语汇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在记录和保存民俗语汇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作者在分析民俗语汇过程中所体现的超前的民俗语言学分析意识,具有令人敬佩的进步意义。作为一部明清俗语辞书,对后世俗语辞书乃至当代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具有不可忽视的拾遗补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僧人传记中的神异现象的叙述较多。在早期的僧传中,神异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只是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影响,神圣的神异慢慢世俗化,佛教僧传中神异叙述缺少人性关怀也使神圣的神异走向了世俗。佛教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想的变化,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体制或思想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蔡楚生电影的中和之美——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蔡楚生电影艺术的巅峰,是其中和之美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它将一般的伦理批判引向更加深刻的社会批判,温情中有警示,谴责中有理解;将现实主义与民族风格有机结合,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文化,严肃而不失活泼,既雅又俗,对此后中国电影民族化改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2011,(2):57-57
仙人掌分布在美国佛罗里达、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及南美热带地区,中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地有野生或半野生状态者。我国主要分布王五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仙人掌味苦,性寒。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五克,开水吞服;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与兽——论《清忠谱》、《李尔王》和《马尔菲公爵夫人》[美国]梁启昌著刘阳译《清忠谱》里间接地提到三十多种动物,与我们在约翰韦伯斯特(1580—1630)的《马尔菲公爵夫人》中发现的动物数目大致相等。当然,如同评论家们经常指出的那样,莎士比亚的《李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