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部残疾人就业现状透视政府在弱势群体扶助中的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对于残疾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在业率低、就业层次低、就业安置需求满足程度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未就业残疾人缺乏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而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责任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要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就业方面的差距,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必须强化政府在扶助残疾人就业中的责任,发挥政府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给予残疾人弱势群体以特别的物质保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对残疾人提供公共政策支持;通过公共服务职能,向残疾人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保护.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就业数量高,流失率高;就业质量低,满意度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既有企业与社会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未来发展趋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S学校社会体育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面临就业对口率低,课程设置欠合理,场地配套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就业市场对接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S学校2008~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实践平台+个性化就业推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9,(1)
日前,南开大学公布的一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调查显示,不少所谓"万金油"专业的学生,其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并不低。专家就此提出建议,对专业对口的理解应随社会发展而转变,扩充能力才是就业的制胜法宝。专业对口人数占本专业就业总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定位在"三农"生产一线,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态度往往成为就业后能否安心岗位工作和能否取得工作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问题提出近年来高职大学生专业对口率低、流失率高已成为隐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调查表明,2006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完全对口率只有17%,其中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当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普遍  相似文献   

6.
存在即合理     
社会可能对高学历低就业有点反应过度。毕竟在就业竞争极为剧烈的背景下,高学历低就业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状况,随着人们观念的变更以及社会的发展,类似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会进一步普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就业问题日趋凸显。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乃至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扩招后研究生求职人数迅速增长,就业市场"满眼皆硕士";研究生求职期望值普遍较高,求职时"眼高又手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下滑,面临"学历再贬值"。建议:理性解读个体新闻事件,保持对研究生就业现状认知的客观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重塑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认同度;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调整研究生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为研究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专业,由于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应用"和企业对该类专业学生能力特点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就业市场认可度低,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故对工科院校数学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0.
随着95后毕业生步入社会,"慢就业"正在成为新生代就业群体中的"另类"选择。文章以"慢就业"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为研究思路,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上海某高校1500余名在校生进行研究分析,了解高校"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形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研究显示,影响因子由高到低为: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基于供给侧视角,文章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出高校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助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岗位数量并未与之同步增长,宝贵的知识生产力因而被浪费,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发展,更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低,难以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制约大学生就业率提高的因素,设计针对性的策略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力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临睡之际,当与舍友聊及未来之理想目标时,宿舍瞬间处于沉默之中。我的内心也为之"澎湃",长久不能人眠,愁绪油然而生。当周边被社会上报道硕士生就业"高不成低难就"的尴尬局面所笼罩时,我胆怯的内心掠过一丝对未来就业的担忧。社会对高学历的"畸形"需求,对研究生这个中间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完全是由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难的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及区域差距。毕业生的就业力低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是: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国家在制度上采取保障措施;高等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专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不强、就业满意度不高等"就业错位"现象,专业设置与市场社会需求错位以及高职院校片面依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前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高职专业设置原则,确立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思想,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发展特征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关系极其复杂,一些研究发现了"就业"与"就学"的相互替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反周期"、高等教育调节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等现象,这些发现已经具有了公共政策的意义。事实上,很多国家在运用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中取得成功。本文研究了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经验,提出了我国现阶段运用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政策工具调节社会就业的四个方面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关系,家庭社会资本越大的大学生,其就业质量越高,即家庭社会资本的"差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差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就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人脉资源,无论是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能为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实践机会、招聘信息、就业岗位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社会网络资源的开发难度低,但对其成功就业的影响却非常大,因此大学生要做个有心人,及时与内部资源进行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职业诉求,同时学会主动在校园、招聘会、网络和实践活动中开发外部资源,以更好地实施"就业自救",从而提升求职的成功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晓清在《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撰文说,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将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这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低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者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就业适应能力不强而"回流"或频繁跳槽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给就业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高职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稳定率,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树立"职业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确保成功就业。一对社会角色意识的认识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生活中要承担很多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