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Choking"理论,研究把篮球运动的比赛情景和技能水平作为观察的要素,对运动员"Choking"的体验进行探索,旨在为"Choking" 现象研究提供运动项目实证的解释数据.通过开放性问卷,对97名篮球运动员进行询问调查,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篮球比赛中常发生的失误有7种情景,其中,在这些情景中运动员体验最多的是过度紧张、急躁、焦虑、沮丧和额外努力.再根据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年龄及运动员的技术等级,把97名篮球运动员分为高、中、初级运动员,并对不同技术等级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Choking"体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级运动员额外努力引起的"Choking"现象为第一位,其次为急躁;中级运动员为过度紧张引起的"Choking"现象为第一位,其次为焦虑;初级运动员为过度紧张引起的"Choking"现象为第一位,其次为急躁,再是焦虑.同时,对高、中、初级运动员发生在比赛中"Choking"体验进行区别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高级运动员的"Choking"体验与中、初级篮球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调查表明,高级运动员额外"努力"是造成"Choking"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女篮运动员比赛中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归因维度和效能期望量表问卷对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中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效能期望影响着女篮运动员比赛中的归因和情感反应;女篮运动员倾向于把比赛结果归于个人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和内部原因;归因能预测比赛后的情感反应,但并非所有归因维度都与比赛后的情感反应是显相关;比赛成败结果是影响女篮运动员归因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因素;比赛的效能期望、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均存在着显的主力与非  相似文献   

3.
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归因倾向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27名健将级(包括国际健将)女子篮球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因果维度量表”(中国版)在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中试用有很好的信、效度;面对胜利倾向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面对失败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是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基本归因类型;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归因方式存在着焦虑水平方面的差异,内部控制型的运动员比外部控制型的运动员特质焦虑水平低;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在不同归因方式的表现上除内外源维度外,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但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类型比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类型成就动机分值偏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田径运动员比赛成败的归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现代归因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法,探讨山东省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结果显示,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对比赛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失败后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后的情境,且明显意识到失败的结果.-j-~改变;面对成功,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成功后主要产生感激、自豪、欣慰的情感,失败后主要产生内疚、惋惜的情感,成功后情感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体操在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借鉴中国知网上相关文献的调研结果,通过分析体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初步定义了标准中的"全能思想"和"6选1"两个概念,并指出"全能思想"不适合我国体操的发展,解决不了器材缺乏和师资缺少这两大问题;"6选1"是较好的选择,有助于提高体操练习者的积极性,增加体操练习的人数,扩大体操等级运动员队伍,增强体操师资力量,利于体操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6.
"Choking"是一种心理现象,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压力下的"Choking"用来描述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发生运动成绩下降的现象.运用 "Choking"过程理论,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成绩出现"反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Choking"影响因素的过程模式观点,认为中国男子体操队惜败第28届奥运会主要与8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金牌压力有关的比赛的重要性;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失利的相互影响;首次采用6-3-3新赛制;年轻运动员缺乏大赛的经验;现代竞技体操比赛的高技术含量增加;比赛压力应对策略;比赛对手的压力;过去比赛失误的经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3个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射击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模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hoking"过程理论和以往研究结论,为建立"Choking"心理机制的概念模型,通过对11名专业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在人为设置压力情景下获得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 8.54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应对、个人自我意识、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和自我效能感是"Choking"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能有效预测"Choking"现象的发生;(2)竞赛特质焦虑、期待取胜、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对回避应对方式产生显著性效应;(3)积极应对与回避应对均不是外源变量产生"Choking"现象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定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了解目前辽宁省乒乓球运动员的归因定向特征,探讨辽宁省乒乓球运动员归因定向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的适宜范围;探索乒乓球运动员归因特点等,结果表明,辽宁省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归因趋向于内控,女子运动员成功内控与失败内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15~18岁女子运动员失败归因趋向于内部,并超出适宜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成功内控和失败内控都有显著性差异;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子运动员比男子运动员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它不稳定的、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失败内控趋向内部并脱离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8,(3):114-120
为揭示我国运动员运动亲反社会的归因特点,采用质性研究法对我国运动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运动员运动亲反社会行为包含18类树状节点,如"私交好"、"被动反击、以牙还牙"、"团队精神"、"战术安排"等,其中涉及运动亲社会行为的8类,涉及运动反社会行为的13类,有3类树状节点在运动亲反社会行为中重复出现;2.运动员运动亲社会行为的归因表现出了内部归因倾向,而运动反社会行为的归因则表现出了外部归因倾向;3.亲社会行为归因和运动反社会行为归因在不同指向以及不同性别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参加2003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和五城会蹦床比赛的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蹦床运动员归因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蹦床运动员的基本归因类型为:面对成功或对比赛结果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面对失败或对比赛结果表现不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蹦床运动员的归因倾向,在性别、年龄、运动等级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文化程度、训练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失败情境下的稳定性维度与运动成绩有显著性意义,优秀蹦床运动员与一般蹦床运动员的归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