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月份,英格兰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久已遗失的史蒂文生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成为震动世界文坛的一件大事。史蒂文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宝岛》和《化身博士》等畅销名著的作者。这部《一首古老的歌》是史蒂文生在二十七岁时写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才华出众的女音乐家范妮·门德尔松陆家齐凡是爱好外国音乐的人,恐怕都熟悉“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这个名字。门德尔松创作的乐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无言歌》几乎经常可以在广播节目里听到。这位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很早就显示出音乐方面的才能。20岁那年,他在维多...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邮票的来历吗?这要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是通过接力来传送信件及包裹的。邮差把信件从一地传到另一地,把途中停靠的地方叫“驿站”。“邮递”一词就是把邮件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意思。人们用火漆把信封好后,趁火漆未干,用图章或戒指纹章盖上戳,以表明这封信是谁发的。这些用于盖在信封的火漆上的截子即是当时的邮戳。最初使用邮票的想法是一个名叫罗兰·希尔的英国人在1830年提出的。因为他觉得用火漆封信太麻烦,如果用邮票的话,寄信的人就会增多,政府  相似文献   

4.
莫斯科拒付《国际歌》版权费“电视台每播放一次《国际歌》,我就得到一个法郎,这个数目当然不大,但全世界的人都歌唱它,所以这也是一笔小小的财产。”工人阶级的诗人欧仁·鲍狄埃的孙女、83岁的欧仁·埃克尔夫人这样说。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写出著名的诗篇《全世界的罪人》(即《国际歌》),这首诗于1888年由狄盖特谱曲。当欧仁·鲍狄埃1887年逝世  相似文献   

5.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6.
英格兰中部一个名叫伊斯特伍德的小矿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梅勒斯的人,他直到临终,终身都痛恨大作家D·H·劳伦斯。伊斯特伍德镇上凡认识梅勒斯的人都记得,他经常咬牙切齿地嘟囔说,假如他碰上劳伦斯,“非拧断他的脖子不可”。这是因为D·H·劳伦斯在自己的小说《恰特里夫人的情人》里,把梅勒斯当作一个粗俗的猎场看守的模特儿。这个看守还与一位贵族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而劳伦斯竟连名字都没有改,毫不客气地用了梅勒斯的原名。这位《虹》和《儿子和情人》的作者,就出生在伊斯特伍德镇一个矿工的狭小房舍里。由于他常常从镇上人中选取他创作的模特儿,加之他对于两性关系那种直言不讳的态度,使得这个  相似文献   

7.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9.
1980年英国在一套四枚邮票上(1130—1133),纪念了四位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兼指挥家。亨利·伍德爵士、托马斯·比彻姆爵士、马尔科姆·萨金特爵士和约翰·巴比罗利爵士分别出现在面值12便士、13.5便士、15便士和17.5便士的邮票的画面上。他们在生前,使世界上差不多上百万的音乐爱好者获得音乐享受,的确是值得印在邮票上加以纪念的。美国也发行了一套“美国名人”的邮票。在一枚面值2分的邮票上,纪念了另一位作曲家兼指挥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去年9月在《纽约时报书刊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创造了“病情记录”这个新词,此词仅就文人传记而言。但是她这个新词的概念很快就流传开了,这个词的概念是指一种正在兴起的热衷于描写“机能失调和灾难”的传记文学恶性亚种。不久,另一期《时报》中的一篇报道就  相似文献   

11.
毕加索创立立体派而拉塞尔使色彩鲜明如果摩根·拉塞尔不是从事现代绘画,而是以电影为业的话,那他就有可能取得一项特殊成就,从而获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斯卡奖。他毕竟是两个最早的美国抽象派画家之一,另一位是斯坦顿·麦克唐纳-赖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们在先锋派的巴黎四处游荡。正当毕加索还在构思如何将一把提琴的正面和反面画在同一张画面上时,他们创造出全色谱色彩的调和。在芝加哥特拉博物馆举行的“摩根·拉塞尔作品回顾展”是对一个已被  相似文献   

12.
合成性的长篇小说《全家》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令人感兴趣的文学实验的成果之一。威廉·迪安·豪威尔斯是这个“实验”的发起人。他想邀集12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合著一部小说,每人写一章,每一章写一个人物。豪威尔斯当时是美国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和著名的编辑,也是大多数美国重要作家的向导和朋友。他觉得他有把握邀集另外11位著名作家与他一起来写这本书。1906年春,他把这一计划告诉给很有才能的哈泼兄弟出版公司创办的《哈泼斯市场》杂志编辑伊丽莎白·乔丹。后者欣然响应并答应负责这项编辑工作。她向豪威尔斯提供了一份需要约请的撰稿者名单,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小说的每一章将在《市场》杂志上以连载的形  相似文献   

13.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14.
“光彩照人”的本义是纪念一个人诞辰时常用的套语。当评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功绩时,我也想用这个词,因为它的基本涵义正合我意。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光彩照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业绩光辉夺目,即使是他照射在我们心灵上的余光,也显示出其强大的能力。他不喜欢用“才能”一词,每当我们称之为有“才能”时,他总是用“能力”取而代之,他本人正是这种“能力”的最高表现——天才。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总裁泰德·特纳与妻子、两届奥斯卡金像影后简·方达正式解除婚约,双方维系十年的“天作之合”终于走到了尽头。 一匹孤独的狼 这是个海盗式的人物:蓄着一撮小胡子,处事干练,风度翩翩;出门不乘高级轿车,一提起他在美国帆船大赛上的战绩便眉飞色舞;他痛恨饶舌和浪费时间,他从不讳言自己对伏特加酒的偏好……从一家电视台起步,如今,泰德·特纳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无冕之  相似文献   

16.
马竞 《世界文化》2005,(10):13-15
提起“多罗茜”、“铁皮人”和“稻草人”可能许多人,特别是孩子都知道,他们是童话小说《绿野仙踪》里的人物。但要问起莱曼·弗兰克·鲍姆是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就是《绿野仙踪》的作者,伟大的“OZ国”缔造者,美国20世纪最畅销儿童作品纪录保持者。鲍姆生平鲍姆1856出生,童年时期饱受疾病的折磨,剧烈的胸痛时常发作,他不能到户外活动,性情孤僻。鲍姆的童年和学生时期是在家中渡过,每天靠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打发寂寞时光,他读的书大部分是童话小说。18岁时,鲍姆开始经常光顾他家附近的剧院,并立志要做一名演员。开始他父亲竭力反对,…  相似文献   

17.
读者如果想从一张英国地图上找出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小说中提到的城镇或乡村的话,那么一定会感到失望。人们熟悉的地方,如:梅尔切斯特——《无名的裘德》中,裘德·范立修复大教堂的地方;《远离尘嚣》中,人们认为特洛伊中士淹死在那里的路尔温德河湾;卡斯特桥的集市小镇;沙埠  相似文献   

18.
苏联《星火》杂志记者与布哈林的遗孀安娜·拉林娜谈斯大林时代被镇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宠儿”——尼古拉·布哈林“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同志:谨向您提出为我的丈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身后在党内恢复名誉的问题……这个申请不只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也是遵照布哈林的委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最后一次去参加1937年2-3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会议开了数天)的时候,已经预感他再也回不来了。考虑到我当时还年轻,他请求我为他身后平反而斗争……‘你发誓,一定要做到!’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诺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  相似文献   

19.
靳慧 《世界文化》2007,(1):33-34
秘鲁名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曾经在马德里举办的“教育与价值”研讨会上,作过一篇题为“一个没有小说的世界”的演讲。那次活动是由西班牙化教育部和Argentaria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他的讲演体现出一个化人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化现状的分析和担忧。以下译他演讲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编按]  相似文献   

20.
领带史话     
许多人都知道大仲马写过一本烹妊书,但是几乎无人知道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教科书《十六课系领带艺术》的作者。此书包括100页的课文和40幅图。他是以巴隆·德·朗贝兹为笔名出版的。巴尔扎克在书中讲述了各种有益的建议,而且严肃地强调,人们可以通过领带来判断一个人。然而我必须说老实话,为人类发明领带的并不是法国人。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领带了。当时的古罗马军团士兵在脖子上系着一种带于,形状介于领带和围巾之间,后来人们就不用了。以后法国又恢复使用这种领带,并且官方把它视为一种时髦。拉罗斯词典给领带一词写的定义为“绕在脖子上衬衫衣领下的布带”。该词典还解释说,领带这个词的法语名称“cravatle”是由“croate”(克罗地亚人)一词派生而来的。我们还知道哪一年,甚至哪一天领带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是在16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