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小微 《中国德育》2006,1(5):78-78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的实存背景之下,中小学课堂教学因教学文本和过程互动而使学生德性成长的资源愈加丰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道德价值资源中获得个体意义的过程也更富有生成性。教师与教学文本的“互动”过程中,选择与解读是价值信息“注入”教学过程的前提,预设与生成则是价值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加工方式”。学生与教学文本的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生活是学生身边的隐性德育课程,它既折射着社会道德文化,又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生存之“家”。它是学习者道德的真正生发场景,直接参与着学生品格生成的全程。  相似文献   

3.
4.
5.
6.
当下大学教学观虽然历经长期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但其核心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以授受为主的教学观仍然居于大学教学活动的首位。随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嬗变,现代大学教学观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从授受走向互动与生成,现代大学教学观亟待重构。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存在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之中。东西方道德思想史上的自我观有为己利他、趋乐避苦的传统,但却为形形色色的偏见所蔽。道德主体的挺立有赖于自我观的成熟,德性的完善以“自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自我”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需求,并以自爱、自尊、自律、自新等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数学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尽管新教法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实施,尤其是高数教学,仍然继续着传统的“定义→性质→定理→例题”的注入方法,如此下去非常危险,所以改革传统的数学讲授观念是急中之急.展望科学发展的诉求,基于过程哲学、意会哲学理论解读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提出了“过程→生成”讲授观...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问题正处在冲突与困惑的两难境地,如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抵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断裂、功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冲突等。这种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所表现的热情与冷漠、进取与彷徨、认同与失落的矛盾心态,即是公民群体的"道德缄默"现象。从道德教育领域不断追问与反思公民道德缄默的原因与对策,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公民教育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者Batson提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实验证实道德伪善普遍存在,借此反观学校的道德教育。德育中的认知倾向、精英化倾向、规训倾向及社会环境影响是导致伪善动机的主要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需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提供真实的道德学习,并且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面对价值变迁和价值多元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德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基于知识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主要关切,其中以世俗化的道德课为专门德育课程.“道德课”是柏林于2006年开设的一门中学必修课,它以道德知识为基础、以世界观中立的理性反思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该课程可以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能力导向的道德教育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慈孝"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也是伴随家庭结构演进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道德观念。"慈孝"观在与中国旧式传统家庭结构相适应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相交融上具有时代契合性。加强"慈孝"观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话者:D.教育学硕士M.教育学硕士研究生S.教育学硕士C.教育学教授时间:2003年12月24日地点:天问居茶室C.根据你们的提议,现在讨论“德育过程的主体”问题。这是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问题。你们已经作了一些准备。今天把《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和《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也带  相似文献   

14.
“自主开放”和“互动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些新的特点使教师们感到用传统方式难以驾驭课堂教学,亟须采取一些有效对策以提高适应能力。从纵向教学流程入手,课前预案可采取“软设计”策略,课中实施可采取“生成性”策略,课后整理可采取“反思性”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有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可借鉴的完整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渗透在他语文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6.
凌瑞初 《物理教师》2009,30(3):12-13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一“人”关系,是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要确立起课堂资源意识,把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激活原始资源,生成新的问题“生长元”,从而形成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即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行进.  相似文献   

17.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不断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新质要素替代旧质要素的过程。青少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心理路程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认知基础则是智慧悟性。因此,悟性是个体品德完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课堂创造主体生成论”的基本内涵包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成长中的主体,可以成为创造的主体。人非生而知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主体地位是逐步取得的。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纵观教学的全教程,在起始阶段,教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的实存背景之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因教学文本和过程互动而使学生德性成长的资源愈加丰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道德价值资源中获得个体意义的过程也更富生成性。文章从教师与教学文本、学生与教学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关系视角考察了课堂价值资源与道德意义生成的若干问题,指出文本的价值解读、过程的多向互动、教师的价值引领,都是学生道德成长所必需。文章的最后以提问的方式表明,相对于价值的强灌输、硬牵引和“贴标签”而言,教师在价值问题上的“不作为”同样是“不尽责”和“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与青少年"英雄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期,也是崇拜偶像、确立人生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榜样的道德示范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在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缺少使青少年认同与敬佩的、能够模仿与学习的道德榜样。在青少年个体的价值体系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鼓励青少年追新求异、张扬个性的宽松自由环境下,个人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