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ECT’05定义中提出的伦理道德无疑为我国教育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的研究理应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从教学设计内在的伦理品性、伦理学外在的实践品性以及不同伦理文化下教学设计的差异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教学设计伦理视角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理论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进而总结归纳教学设计的伦理诉求:以人为着眼点,以促进教学公平、满足教学差异为契入点,以构建和谐课堂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伦理性是有效教学的固有属性,越是追求有效性的教学,越有必要凸现其伦理性。缺乏伦理规范的有效教学,越是有效,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就越大,伦理性已成为有效教学中急需关注的问题。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是保证有效教学符合伦理规范的伦理原则,两者共同规约着有效教学的伦理行为。有效教学的伦理实践要求是要构建有效教学的伦理关系,规范有效教学的伦理行为,进行有效教学的伦理反思。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在策略技术和操作规程上日益完善的同时,却在伦理性上难以保证;教学的智力训练价值得到高度重视的同时,其它价值却遭到忽视。教学的有效性和伦理性是互动和共生的,教学越要追求有效性,就越要突显其伦理性。要实现有效性与伦理性统一的有效教学,就要在教学目的上将使人幸福作为其价值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保证发展、自由、民主、平等和尊重,并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教学并重。  相似文献   

4.
不论"课堂有效教学"以何种方式表述,都是为了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观念旧、惰性、关注点偏差以及反思少常常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重塑教师的自我评价、澄清教师的经验效用、养成反思的个性品质、形成教师的个人哲学理应成为当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职业话语情境中,幸福有不同的意蕴。在关怀伦理的视界里,基于关系话语,围绕对教育活动实质的认识,教师幸福是可以分享、持续的体验,教师幸福亦是可以期待的。每一种职业都有幸福期待,而教育爱是通向教师幸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基于道德心理学视域的教学伦理研究,应走进教师的教学伦理生活,区分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特殊性;培育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想象力,奠定教学德性的心理基础;从道德直觉和道德情感能力入手,诠释教学智慧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学伦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伦理是一个亟待关注的新兴的研究领域。教学伦理体系是由一系列规范和范畴所构成的。当前,我国教学伦理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研究与应用来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转化学习及其实质在发展中需要不断阐释,而教师指导下的转化学习又包含了众多伦理要素。对诸多成人转化学习中的伦理因素进行探究,有利于加深对转化学习的理解,更有利于完善成人转化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生涯发展阶段中,经验型教师面临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和思维惯性等阻碍因素的内部困境,以及同伴指导缺乏和学校支持不足等外部困境,导致其专业发展极易进入高原期。以诺丁斯为代表人物的关心伦理为经验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心伦理视角下,经验型教师应当关心自己身心健康,提升自身反思能力;其他主体,如同伴、学生、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国家,应当为经验型教师提供关心和支持,帮助其突破困境,从而使更多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西方对教师道德的研究经历了从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伦理的转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政策规范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教师教育角度关注专业伦理教育问题的重视略显不足。西方国家促进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和教师教育走出困境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教师对于应行使的批评权采取保守的不批评,其因有教育法规和制度弱化了教师批评权,社会群体非理性的教育观消解了教师批评权,被异化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教师批评权。中外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伦理要求和当前教育现实要求教师适当批评。  相似文献   

12.
有效性和伦理性,是有效教学的两个价值纬度。教学的有效性和伦理性是互动与共生的:有效性具有伦理性价值,伦理性本质上追求有效性。教学越要追求有效性,就要越要凸显其伦理性。教学的有效性和伦理性本质上都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关照现实困境,有效教学要实现有效性与伦理性的兼顾。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伦理价值优先的稳定反应倾向与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潜在伦理问题的觉察能力,是德性教学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移情、角色卷入、伦理图式、教师人格、教师性别以及学校伦理氛围对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激活教师道德叙事、丰富教学样例示范、体验道德角色情感、创设优良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教师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学合伦理性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问课也就是教学反思,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我们教育者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研究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深谙三问,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一、问教于生1.课前问学生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如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为教学中频发的伦理问题,学者们将研究的兴奋点逐步由认知活动转向了伦理性思考。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出发,可以从教学伦理内涵、教学伦理研究内容、教学伦理问题等几个维度对教学伦理思想作出归析。  相似文献   

17.
教师伦理具有基于人的共性伦理、立足群体的群性伦理和面向个体的个性伦理三重属性。共性伦理是基于"人"的基本伦理属性,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群性伦理是立足教师群体的群性伦理属性,强调作为"教师"的群体性规范伦理;个性伦理则是面向教师个体德性的个体伦理属性,核心在于形成教师个体德性的高位伦理。澄清教师伦理的三重属性,旨在全面认识教师伦理并据此给予教师伦理的不同期许与合理要求,促使教师伦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是指有效教学是发展的,教师可以从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教师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这既从发展理论中找到了科学依据,又被教育研究所证实,还由教育实践所证明;发展的条件有:教师发展生理机能和心理能力、掌握教育知识、参加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这是由教师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效教学的多样性和实践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教学图式发展和教学专长发展的阶段理论可用来说明有效教学的发展阶段;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提示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培养教师可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以人为核心的具有多维品性的实践活动。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教学的工具性、科学性、艺术性而忽视了其伦理性,忽略挖掘教学的伦理价值及其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完善的意义,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不如人意。好的教学是一种追求和实践德性的活动,其将伦理性视为重要属性,注重知识与道德的并重。因此,伦理性的教学是好的教学,它具有关怀和完整的特征。基于教学伦理的好的教学应通过教学环境等方式进行间接教学,以此使学生养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伦理是实践的本质属性,伦理内涵的严重缺失则会使实践退化为单纯的技艺。当前,随着功利主义在学校的浸淫,以及现代技术向学校的过度嵌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着浓厚的技艺化倾向,导致教学伦理意蕴的遮蔽。要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实现从"无思"到"有思"的转变,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展开伦理性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