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主要以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来对比研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两英译本——1947年金隄和白英的英译本,1981年戴乃迭的英译本。以期找出《边城》两译本所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因素,探讨中国文学外译中译者翻译伦理观的主体体现。分析结果表明,当个人伦理与职业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伦理往往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做出不同程度的屈服让步。  相似文献   

2.
读吴钧陶先生的文章《编辑谈译诗兼谈杜甫诗英译及其他》(载《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吴文》),觉得很中肯.的确,诗很难译,甚至不可译,但又不得不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翻译工作的艰巨性和翻译工作者的任重而道远.从《吴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编辑兼翻译工作者为祖国的翻译事业所作的辛勤努力和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3.
卡特福特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根据此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呈现菜名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探讨中式菜单在英译过程中的可译和不可译问题,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丽 《海外英语》2020,(8):10-11
随着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机合译的方式让翻译效率大幅提升,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有助于减少机器翻译的错误,提高译文质量.该文从译前编辑在文学文本中应用的角度,总结了机器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在翻译前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中文文学文本题材丰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译前编辑模式能提高机器产出的质量,减少译后编辑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译者效率.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论文集》是一份重要的译学文献。它汇集了1894—1983前后九十年来,从马建忠开始华人译学名家的翻译研究论文115篇,由《翻译通讯》编辑部编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泛读此书之后,我对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我还从中看到严复、林纾两位福建籍译学名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变译是译者根据读者的需求,使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七种变通手段"摄取"原作内容的翻译活动。《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通常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并且句型结构单一,多使用无主语句子。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变译理论比较适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具体翻译过程中使用增译、减译、编译三种变通,通过适当增加一些必要成分、删除原作中读者不需要理解且不影响文本整体性的信息、重新编辑翻译内容的策略,达到准确传达报告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7.
翻译质量控制,是对整个翻译过程的严格把控,对翻译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从其他行业对质量控制的界定入手,分析国内外的翻译质量综述,指出质量控制在翻译中的实施与发展。结合《大英殖民帝国》英译本部分章节的翻译实践,阐述质量控制在译前、译中及译后的应用,深化质量控制对翻译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莫言《变》中本源概念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建立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旨在探讨该作品中本源概念的分布及其翻译模式,并从概念意旨的角度对本源概念翻译模式进行认知阐释。英译本本源概念整体呈现出意译直译换译省略合译的翻译模式,但是不同类别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不尽相同,该结果为理解从原文到译文之间的概念意旨整合过程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冯婷婷 《考试周刊》2014,(52):22-23
许渊冲"三美论"是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以许渊冲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从"三美论"的翻译观分析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的《论语》英译体现了译者文化意图与译作本身的文化取向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以往的译作批评对这一差异有所忽略,并存在以译者文化意图代替译作文化取向的疏漏。典籍外译的评价,既不能完全忽略译者的文化意图,更重要的是考察译作的文化取向,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米盈盈 《学周刊C版》2014,(4):227-228
汽车商标的译名在汽车宣传及销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其译名达到简洁明快进而刺激购买的需求,译者在翻译时应因势利导,灵活运用音译、直译、意译、音意译几种译法,创造出吸睛的车标译名。  相似文献   

16.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7.
张萍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3-125
本文从理解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两方面对〈〈爱玛〉〉两译本进行对比读,认为对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对翻译学习者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鲁迅在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上的特点,论证儒家传统文化和尼采思想对鲁迅的影响,以揭示他翻译选材和“直译”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按照译本的翻译形态,《诗经》向西方翻译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7至18世纪末)、确立阶段(19世纪)、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逆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发展脉络与分期特色。  相似文献   

20.
许可 《沧州师专学报》2012,(4):96-99,110
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诗词意象丰富,形神兼备。外在的神采和内在的灵韵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和体现。就其英文版本而言,就有十几个。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给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毛泽东诗词的形、韵之美和意象关是英译的关键,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分析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使读者从英译角度更好地欣赏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