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湛  张健  龙腾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31-132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诗词与音乐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哪一种语言中,文学总是和音乐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在汉语这样一种音乐性极强的语言中,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就更加深刻.但是,音乐与语音一样,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有着失落的现象,而音乐和文学的关系就更加难以探究清楚.汉语诗词原本就是和音乐共生的艺术形式,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音乐性可以说是所有汉语文学形式中最为强烈的.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相通的,文学语言与音乐艺术互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形式来表现文学语言的抽象思维,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寻找具有共性的音乐实例来促进语文的学习;音乐与课文诗词相互渗透,激发联想;深刻理解音乐(歌曲)、诗词内涵,升华思想。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互为补充和渗透。  相似文献   

3.
音乐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门类,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由于差异而又相互区别。同时音乐与绘画又有紧密的联系,它们是在互相联系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28):125-126
舞蹈和音乐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这一说法也充分表现出舞蹈与音乐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不管从哪个国家的舞蹈与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都是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从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差异性、共性出发,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与发展,并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意象·意境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诵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以及体验诗词音乐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构建多元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音乐和诗词都是人们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它们之间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二胡曲与中国诗词的源流关系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取其情节而创作。如《新婚别》、《石壕吏》等乐曲都是根据杜甫的同名诗篇而创作的,作品除了以叙事曲的形式叙述了故事情节外,还深深地  相似文献   

8.
黄亮  董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2):103-105
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这一历史阶段承续的历史发展与诗词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形和特征,反映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整体态势.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艺术门类都给人一些共通具有的感觉,因为它们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都同于一定的美学原理,而这些感觉经常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包融。举例说,一个学习民族乐器演奏的学生,如不深入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民族民间文化、风俗人情、不读历史、古典文学、诗词,一个学习西洋歌剧、交响乐的学生,不了解西方历史、科学文化成就、风土人情,不读一些西方世界名著,恐怕很难获得一种“感觉”,也始终找不到。所有的艺术门类,无一不是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情感的抒发无一不是表达的“人”、人的意识和情感,传递着信息,总是在告知着什么。音乐和生活密切相关,同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和科学都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材的内容分为四个教学领域,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化。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材进行了整合,其育人目标强调审美素养。提倡尝试音乐创作,要求了解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1.
"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创作的诗歌,大多以吴越山水为题材,相对齐梁山水诗来说,吴越山水诗体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不仅选取日常景物入诗,而且,人的主观情"兴"主动融入山水,这是山水诗表现艺术的一大飞跃,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全面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与田园诗同样属于写景诗的范畴,都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要对象,两者的创作初衷建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上,都是对对立于山水田园生活的俗世生活的厌弃与不满。但是相比较而言,二者在情感内涵与情感表现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不同,本文着重从山水诗和田园诗的这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解读"见仁见智",涉及到诗词的读解方面"无理"、"有情"等深层次的矛盾关系。诗词有它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只有反复咏诵,熟读精思,把握诗的艺术特质,才能领会诗的真意,才能得出符合诗的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与叶芝的《驶向拜占庭》这两首诗的创作虽相隔一个多世纪,但在写作技巧与思想意义上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都表达了诗人对理性和完美永恒的追求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明代状元杨慎的《临江仙》词,原是其历史词话中“说秦汉”的开篇词。毛氏父子笔削《三国》而把它作为小说开篇,其意义内涵发生变化,而与《三国演义》的悲剧性主题发生联系。这首词是毛氏修订《三国》的传神点睛之笔。它既关乎小说的境界主旨,又体现出修订者的才调文心。  相似文献   

18.
郭荣梅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31-33,38
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虽同一景物也会引起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而一连串的语言就决定一篇作品的意境,作为欣赏者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一种解读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的题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对诗歌艺术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见解,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注重神韵,崇尚形神兼备之美,注重虚实结合,强调想象,认为画家要乘兴遣画,讲究经营位置,他的诗题画与咏怀相结合,延伸了画意,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龚健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45-47,69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景,而且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有人认为王维的《终南别业》,只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情趣,其实在表现闲适情趣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寂寞和无奈。如果我们欣赏王维的作品,不联系其生平和作品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就只能看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不能体会到隐含其中的更为复杂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