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金 《快乐阅读》2011,(22):192-192
庄子的《庖丁解牛》以独特的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在《庖丁解牛》中,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应知道《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而《养生主》是一篇论证养生之道的文章,主旨在提出养生总论。而且文章本身也在结尾提到了养生之道。结合"解牛之道"我们可以推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人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庄子指明了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对牛骨——那些社会上的是  相似文献   

2.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3.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4.
日前,解读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周在文中传达了自己的养生之道:处在充满错综复杂矛盾的人世间,人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人有间”,方能“游刃有余”。由此,我想到高考成语辨析题的复习。汉语成语浩如烟海,考生时间弥足珍贵,怎样才能用宝贵而有限的时间投入来获取更理想的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庖丁解牛》一文节选自庄周《庄子·养生主》。把这篇课文当作独立的寓言故事来看,作者创作的目的是阐明养生之道。他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明哲保身。就《养生主》全文看,作者是为了阐明“缘督以为经”的观点,并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们如何让中学生理解庄子“一切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庄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语文老师在教…  相似文献   

6.
<正>《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讲述了庖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展规律掌握规律,悟出解牛之道,文惠君看到后并得到养生之道。仔细阅读,细观庖丁解牛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当文惠君问到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道",其实就是找到规律、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个"道"。《孙子兵法》讲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是《庄子·外篇》中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短文以细致繁复的笔触描述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之术,并通过解牛之技来喻示养生之道。但  相似文献   

8.
拓展性教学是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教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谈教材选文的拓展性教学。现行语文教材必修本选文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着陈旧的情况,未能很好地反映出语文学习的本质性。但是,大多数选文还是可读性极强的,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我们的拓展性教学也就有了可资之材。例如,《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即是实例。《庖丁解牛》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人处于世间,别无他路可走,唯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人有  相似文献   

9.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顺其自然 ,这个词实在听得太多 ,多得人们已毫不在意它 ,就像不在意春天的草绿和秋天的叶黄。可最近重读“庖丁解牛” ,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曹础基先生在《灵性 :分析与体验》一书中谈到对“庖丁解牛”的理解 ,他说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 ,不同的人有不同层面的理解。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是最表面的那层意思即解牛的技巧 ,而文惠君从中悟到了养生之道。其实 ,庖丁真正想表达的是“道” ,他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所谓“道可道 ,非常道” ,大道无形 ,大道是很难言明的 ,所以 ,他借助一个非常具象的活动、一个具体的技艺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2.
【片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 ,善哉 !技盍至此乎 ?”【品读】“解牛” ,在常人看来本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庖丁解牛 ,动作娴熟 ,技艺精湛 ,显得轻松自如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触”、“倚”、“履”、“”四个动词是写庖丁解牛时的一系列动作 ,突出了庖丁动作的协调 ,手脚的麻利。庖丁似乎不是在解牛 ,而是在处理加工自己的一件艺术品。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艰辛 ,而是艺术…  相似文献   

13.
以寓言作为文学样式的《庖丁解牛》是文学美和文章美统一的典范之作。《庖丁解牛》的文学美 ,主要体现在庖丁形象的“塑造”上。你看 ,庖丁解牛时 ,手触、肩倚、足履、膝奇 ,在猛一进刀将牛杀死后 ,便从容用刃。其神态自信而谨慎 ,其动作娴熟而小心。动作因娴熟而舞蹈化 ,就中还伴随着合于韵律的解牛声。神态因自信而矜持 ,让人感受到他的卓尔不凡。显然 ,解牛的劳动对于庖丁已不再是伤神劳力的某种痛苦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和欣赏。庖丁本人已不再是某些自轻自卑的劳动者 ,而俨然是一个自视很高的艺术家。庖丁 ,作为一…  相似文献   

14.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15.
高永利 《新作文》2022,(1):58-59
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的教学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呢?用教育家戴维·乔纳森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庖丁解牛》的教学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文惠君从"庖丁之言"中"得养生焉",我们应该从《庖丁解...  相似文献   

16.
教《庖丁解牛》时,经过反复考虑,我选择了庄子在文中阐述的“养生之道”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打破常规讲析课文的方法,由最后一段讲起,提出问题:“梁惠王为什么能从庖丁的话中悟出养生之道呢?”这是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开始仔细地研读课文,找重点语句,揣摩语意,片刻后,陆续有学生发言……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着,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在此之前,我也曾教过这篇课文,按照惯常的套路讲,逐段评析,最后讲到“养生之道”,学生还不甚理解,又回过头去重新分析,费时费力,大有吃力不讨好之感,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在教学中选择恰当切入口的重要性,切入得好,往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即指在教学中,不可拘泥于固定的程式,避免一律按“解题——分段——讲析——总结”的套路来教学,而是尽量选择进入课文最佳角度,如同庖丁解牛,恰中肯綮,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就某一篇文章来说,如何选取切入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相似文献   

17.
《庖丁解牛》以文惠君和庖丁对话的方式呈现,由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场面开篇,引出核心话题“技盖至此乎”的讨论,在庖丁的一番解释后,文惠君“得养生焉”。如何达成对本课“学习提示”中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深度思考,既考验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考验教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安杨华 《新作文》2022,(1):60-62
卢锡泽老师从类比的角度讲清了文惠君如何从庖丁"惜刀"领悟"养生之道",高永利老师则从归纳的角度,讲清了如何从"庖丁解牛"这样一个具体事件,归纳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我则是在两位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针对当下学生不会应用的现状,讲一讲如何将从文本中获得的道理及其思维方式运用于生活实践.鉴于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生活,这...  相似文献   

19.
能将一门技艺玩得富有诗意甚至玩出某种哲理的,我可以推举一人,这便是庄子《养生主》中的那位庖丁先生。庖丁的职业不过是一名厨工,专事“解牛”的行当,在“三百六十行”当中该是位居末流了。偏偏这份“君子远之”的工作,庖丁却干得有声有色极富韵味:其动作的节奏既合“桑林之舞”,又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血淋淋的砍杀,分明是高雅的舞蹈艺术!尤为难得的是,事后他那一番“以无厚入有间”“于游刃必有余”的宏论,更是让梁惠王这样的“元首”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此时的庖丁,已不仅仅是一位“行为艺术家”,简直就是一位哲人了。说来令人惭…  相似文献   

20.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