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演员马苏,除了演过《我的功夫女友》里的开心、《爱在有情天》里的孙秀冬、《碧血剑》里的侠女安小慧、《大唐歌飞》里的许合子、《我是冠军》里的小璇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兵坛名将、乒乓球教练孔令辉的女朋友.  相似文献   

2.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3.
<正>欣闻《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谨表热烈祝贺!十年里《文化学刊》在国内独树一帜,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不息,令人十分感概赞叹不已!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有幸和《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于2009年相识。记得初次见面是2009年9月29日。曲彦斌先生代表《文化学刊》来西安参加由西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我在会上作的《论科学发  相似文献   

4.
咏叹调     
土家山寨的硬汉子,漩涡里歌唱了四十五个春秋,总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尽管是跟着感觉走,千辛步履,留下了坚实、勇敢和追求。《情哥哥情哥哥》,歌爱我我爱歌,漂流的曲子里给人以自然、幽默和成就。山也还是那座山,泥巴腿子、林兴我荣、事业的探究……举目望苍天,月亮走我也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褚孝泉现代人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似乎总要把传统经典拆散支解。讲中国哲学的,《论语》里摘几句,《老》《庄》里摘几段,再在《荀子》《墨子》里选几段;讲逻辑的,《墨子》里有几节重点,在《荀子》《公孙龙子》里也摘得出有关论断;研究美学、政...  相似文献   

6.
温馨的回忆     
在《人民画报》创刊4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作为一个老兵,不禁浮想联翩。现将一些杂感书后,以聊表纪念之情。从出师不利说起我于1962年调到隶属外文出版社的《人民画报》阿文组工作。我所在的阿文组虽没有国内知名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8.
说起来,我已经见过孔祥楷先生三次了。第一次是在2010年的孔氏南宗家庙祭祀大典上,孔先生站在台上,深情且有力地颂唱《大同颂》。旁人告诉我,这是他亲自为《礼记大同篇》所谱的歌曲。那次以后,一个多才多艺、饱读群书的奉祀官留在我的印象里。  相似文献   

9.
耕夫 《生态文化》2013,(5):10-11
沙尘暴的自白——《绿色之梦》之七 为什么森林不能阻挡我 为什么草原没有挽留我 驰骋千里我跨越江河 横扫践踏张扬狂傲本色 为什么!为什么—— 你的无情激怒我的沉默 是你为我打开屏障的门锁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11.
正我能够想象,在老宅写作的先生,疲惫了,就出门去街上走走,或者,就去拱桥下的茶馆喝上一杯桐乡菊花茶。我接触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子夜》的版本,是多年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封面淡蓝色,美术体的书名,既高雅,又有无限辽远的空间感。我差不多只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就读完了它。我觉得,中国的长篇小说,大约就是这个样子的。其时,《红楼梦》正打算重印,《包法利夫人》也在出版社重印的计划里。而《子夜》率先在我眼前打开一  相似文献   

12.
刘敏 《文化交流》2016,(3):61-64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给我一个火把!/你们看/我这火把/亮得灼眼啊/这是火的世界/这是光的世界……"艾青的这首《火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中华民族发出自己的呼声与呐喊。在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就像火把,鼓舞着国民奋起抗战。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青年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与《时代:艾青诗选》两本书。其中《我爱这土  相似文献   

13.
慈母情深     
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我的同代人们,当你们也像我一样,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时候,如果你们也像我一样,生活在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的话,你们为我作证,有谁曾在决定开口向母亲要一元多钱的时候,内心里不缺少勇气?当年的我们,视父母一天的工资是多么非同小可啊!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  相似文献   

14.
无权自毁     
《辛普森一家》里的天才女儿丽萨曾经说:"我要做一名伟大的爵士音乐家,我都盘算好了:我的才华在本国无人赏识,却在法国大获成功。但是滥用毒品又让我声名狼藉。我要谈许多次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15.
最早知道灵芝草是六十年代初从一本叫做《白娘子》的小人书上。那时我还没上小学,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小人书。岁月的流逝渐渐蒸发了我对那小人书里的故事的记忆,有时在脑际里偶尔浮现出的也是一个个残缺不全的片断。尔后,这些残缺的片断也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流出我的记忆不再  相似文献   

16.
春雨 《生态文化》2012,(3):42-43
《踏着春天的脚步》是一篇成熟的短篇报告文学,这篇四千多字的报告文学读得我热血澎湃,揪心,感动,喜悦,复杂的感情和作者的文字纠结在一起,和辽西北那骇人的风沙纠结在一起。初中教材里曾有竺可桢的文章《向沙漠进军》,这是一篇说明文,有理性但是少震撼心灵的激情;我在读师范的时候,听广播里每天播讲的《唐山大地震》,听得我泪流满面;看到汶川地震的一条条新闻,我内心无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七旬老农“种字造文”》文章,介绍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一个老农写书的故事;《中华读书报》也发表了《一个农民的人生笔记》,评价这个农民出版的一本不平常的书,说这个老农的书犹如盛在粗瓷大碗里的一道鲜活农家土菜。这个老农就是我的父亲张路  相似文献   

18.
娜拉在走出婚姻家庭后经济、人格独立,获得了圆满的人生,这并非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提出的新可能,而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提出的四种可能:堕落、回来、"包里有钱"、死中的第三种。只是在鲁迅看来,经济独立是娜拉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在出走社会后不可能达到的结果,"死"对活人不具备意义,所以对于娜拉出走的前景,鲁迅只提出了两种最有可能的道路:堕落或回来。而《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获得的独立而成功的人生,不过是放大了鲁迅对娜拉"包里有钱"的判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我在《文化交流》担任英文翻译已有20年。这20年里,《文化交流》从季刊变成双月刊,又变成月刊,每期的页数从40多页扩展到现在的80页。我有幸经历这些变化,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我从事翻译工作至今,遇到很多作者、编者、读者,读到无数好文章,翻译工作中有经验,有教训,有辛苦,也颇有趣事,更有成长。所有这些,回想起来,感慨良多。那时我在张贻瑾老师指导下工作。她仔细阅读和批改每篇译稿,为英文行文流畅准确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手把手  相似文献   

20.
燕原 《文化交流》2010,(9):41-44
丁建华,我国著名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曾参与上千部电影和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先后获得“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等多项荣誉称号.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她在《追捕》《魂断蓝桥》《战争与和平》《茜茜公主》《真实的谎言》等影片里细腻动听,近乎完美的声音,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