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仅仅依靠人的内心信念已很难维持,因为个体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是有限的,目前依靠人的自觉去实现道德是不现实的,人类历史的灾难已说明了问题。我们要避免人的主体性对道德的伤害,就必须把伦理落实在制度上,而不是落实在人的主体性上,要用制度来承诺道德,通过制度伦理的建设来约束、引导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使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更有利于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一社会秩序的重建有赖于制度伦理的建设1.社会秩序有赖于伦理道德的支持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道德对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说明,即提供所谓伦理上的辩护和支持。尼尔&;#183;麦考密克指出:“制度道德有两个范畴:一方面,它必须尽可能地适应所设想的文明社会的实际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就符合这一关于‘适应’的要求而言,它应当尽可能紧密地接近我们的‘背景’政治道德的理想。”[1](210页)制度伦理的这两个方面,表明它既不能等同于又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要使这些制度指向特定的道德理想。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制度伦理“包括一组旨在使我们现有的政治制度具有最大限度的道德意义的原则”[1](226页)。这就是说制度伦理...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发展能否直接推动道德进步,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问题。不少同志认为,由于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隔着生产关系这个层次,生产力对道德的推动作用就不可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间接的或最终意义上的。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生产力和道德之间是隔着生产关系这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只讲过,随着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而没有明确讲过生产力的变化会直接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附魅"与"祛魅"的辨证转换揭示了现代政治与法律伦理关系重构的历史形上根据.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本性,部分官员作为政治和法律伦理关系的主体利用其所掌控的权力资源而处于一种"道德迷惘"的"去德性化状态".官员的"公仆性"与"服务性"人伦角色定位被"倒置"了.只有坚持人民在政治与法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为善恶评价标准,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政治与法律规范结构.现代政治与法律伦理关系重构的可能性路径只能是伦理主体间应遵循对话原则.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伦理对话原则彻底地贯彻到权力运作的每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法律虽然从道德中分化出来乃至与道德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两都属于社会公共规范体系,所以在很多方面有交叉点和重叠点。法律的前提和基础离不开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对法的解释和实施以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为范围;判决、辩护、推理、程序设定等全部过程都与伦理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可信度也受道德标准的影响,研究中外历史上法律与道德兼融的思想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道德伦理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不合伦理规范,因此,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与道德伦理教育并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兼融并用。道德伦理的生命在于知行合一,道德伦理道德是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不是用来对付别人的;而个人是否遵守道德伦理,需要整个社会的监督,道德强调自觉性,道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的说教方式,应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阐述,使道德成为可爱可亲的东西,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200O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一些哲学辞典和哲学教材,关于上层建筑的定义,有的认为“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有的认为“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机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一对矛盾中,一般地说来,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经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建构了其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性的寻求与获得的方式,为我们的伦理价值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他在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获得提供新的社会学前提、进而回应韦伯隐忧的同时,力图重新确立规范的合理性基础,并寻求一种更高要求的伦理建构理路。然而也就在启示我们从交往互动的现实生活中累积理性道德原则的同时,又凸现了其伦理设计的局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一)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制定了社会主义法律,成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道德从旧社会的非统治地位,转变为在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道德,也成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它们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都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伦理学源于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形成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的伦理探究",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对作为人类生活形式的教育进行经验的分析和价值的辩护。根据这种取向,教育伦理学需要选择和发展适合教育问题探讨的伦理概念和理论、伦理思维和方法,厘清和分析自身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教育伦理学主要由教育的道德前提、道德要求和道德功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快速演进以及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法律不够健全,公共权力与市场体制、与个人效用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昱,使得我国的公共权力腐败比较严重,这将危害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共权力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命题,其运行既需要法制的规范和约束,又需要道德的引导和支撑.公共权力腐败有其道德根潭,在分析道德根源后,从道德方面建立一些防范措施,协助体制和政治上的制约,以降低公共权力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邓琦 《华章》2007,(12):49-4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社会伦理观念尚未建构形成,传统文化又失去社会整合能力的经济加快建设进程中,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失信违法、腐败循环、极端的个人主义等精神腐质与社会流弊.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则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客观诉求.  相似文献   

14.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有共性,也有它的特殊性。道德与其他上层建筑同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是共同的一面。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道德则不尽相同,它不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而道德依然存在。所以道德从其发生到最后归宿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仍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对阶级社会的道德,还有一定的继承性。本文想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道德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合理性问题,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建设效益,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能否为个人和单位的合理谋利行为提供道德辩护,取决于其本身的合理性。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伦理规范首先要明晰其伦理价值观、伦理精神和伦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中,我们可以挖掘很多关于法与伦理关系的思想.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古代法的伦理化倾向特别突出,即历代统治者不仅大力鼓励、倡导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并且大力予以实践,将儒家的道德观纳入到立法、司法活动中,使法律成为贯彻封建地主阶级正统伦理思想的武器及其附庸.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即王安石试图以某种制度法度来改变政治陋习和社会固有伦理观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治理观念重新诠释了法与伦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情境中,道德与法律常发生冲突。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分为某一行为或事物的性质与道德一致而法律冲突和与法律一致而道德冲突两种情形。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对立法伦理、执法伦理、司法伦理、守法伦理各法律伦理都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在对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法律伦理,才有现实性以及能被人们所接受和遵守,才能完善我们构建法律伦理的视角和完善法律伦理学学科自身。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凯克斯在《为保守主义辩护》一书中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保守主义的四个基本信念,即价值上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制度上的传统主义和人类完美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发展出一套保守主义的政治道德。约翰.凯克斯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诉求,这种现实主义诉求是通过中庸的而不是极端的途径加以实现的,从而使得其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折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