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依天  王乃河 《学子》2004,(11):39-40
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项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耕地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在逐渐减少,使得原本就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当抑止耕地日益减少。而抑止耕地日益减少,就需了解耕地减少的原因。据国土资源部对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明,最近8年全国耕地净减少672.65万hm^2。由此可见,生态退耕、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与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近30年的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状况,分析它们与贵州省石漠化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0-2010年,贵州省人口数量增长快,耕地面积减少多,耕地压力指数(K)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值均低,耕地压力巨大,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与严重石漠化生态环境问题是其耕地质量差、人均耕地不足、粮食产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石漠化生态问题的治理,增强对土地资源调控,促使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阐述了2009-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和粮食总产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进而剖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阐明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0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总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时耕地面积也主要呈平稳增加趋势。(2)粮食生产水平不仅受到耕地资源总量与人均耕地占有量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在分析烟台市近10 a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20 a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烟台市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20 a,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未来五年内,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在0.4551吨/人以上,并且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我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强化粮食安全意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耕地需求的压力;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项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耕地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在逐渐减少,使得原本就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当抑止耕地日益减少。而抑止耕地日益减少,就需了解耕地减少的原因。据国土资源部对1997-200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明,最近8年全国耕地净减少672.65万hm2。由此可见,生态退耕、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生态退耕的加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我国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特别是20世纪末期生态系统呈现急剧恶…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众多 ,适于农耕的土地数量有限 ,又普遍存在着工矿企业滥占耕地的情况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 1 33亿公顷 ,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耕地只有 0 11公顷 ,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 5公顷的 44% ,有 6 6 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 0 0 5公顷的警界线。 1986年~ 1996年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 5 0万公顷。由于耕作方式不当、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酸雨污染的影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酸化趋势严重 ,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过多等。我国林地…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咸阳市粮食生产条件与耕地资源利用特点的基础上 ,分别采用单元回归与自然增长法建模预测 2 0 1 0、2 0 3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变化趋势 ,并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指标 ,分析了全市及各县 (区 )不同年份的生活水准及人口承载力状况。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 ,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地理教育》2010,(11):59-61
一、三江平原综合农业区 资源优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地带的冲积平原。土地总面积10.9万km^2,实际耕地面积约4.5万k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165km^2。全区大型农场集中,占耕地面积的36%,机构化水平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粮关系的成都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成都市耕地资源现状发生显著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结合成都市2003-2012年耕地资源、粮食与人口动态变化特点,分析其现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以2016-2020年为目标年,运用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人口等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三种不同的粮食消费标准对预测年份内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口承载力、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耕地呼救     
谢毅 《地理教育》1997,(1):11-12
我国耕地面积缩减得太多太快。1949年有耕地面积14.68亿亩,到1991年已下降到14.34亿亩,人均耕地由2.7亩减少到1.3亩.人均减少52%,早已跌破粮食生产自给的临界线!由于我们是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仅有占世界7%的耕地的国情,“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洛阳市耕地保护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市耕地严重短缺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 .针对这一现象 ,文章通过对洛阳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  相似文献   

14.
在剖析咸最市粮食生产条件与耕地资源利用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元回归与自然增长法建模预测2010、203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变化趋势,并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指标,分析了全市及各县(区)不同年份的生活水准及人口承载力状况。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0年高考政治试卷第36题:“发展粮食生产,扩大耕地面积。”要求考生进行辨析。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一贯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这道试题,从其时事背景来看,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严峻形势,尤其是耕地和粮食生产的现状而设立的。我国的耕地资源本已匮乏。为了遏制耕地数量的减少,国家于1997、1998年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并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但统计显示,1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265.5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07.9万亩,占24.39%,比上年增加143.9万亩;生态退耕及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752.…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未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保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有效供给,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根据粮食生产现实生产能力、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预测全国及各省份耕地资源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从宏观角度对粮食需求与粮食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分析,认为:如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低方案(56483.54万吨),按400公斤、42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得到粮食安全状况两个方案:取40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粮食自给率为98.47%;取420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为93.87%。这说明,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如果能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本研究最低评估方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区域间协调,中国未来能基本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广东省高州市2004年生态足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高州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3hm^2,耕地和苹地是足迹最大的两类土地,猪肉和禽肉消费分别是两类土地足迹的主要消费项目。人均生态承栽力仅为0.49hm^2;高州人均生态足迹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3.55倍,表明高州市正承受着生态压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本论文针对高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高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福建省2003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福建省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214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5985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46161hm^2,总生态赤字1.61×10^7hm^2.说明在省区尺度上,福建省的生态足迹占用已超过了生态承载力,构成了对生态系统的巨大压力;与全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底线0.681hm^2相比,福建省生态足迹超过了全国人均承载力,在国家尺度上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全球人均2hm^2生态承载力底线的角度看,福建省生态足迹仅相当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6.07%,生态盈余达0.87854hm^2,因此,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范畴.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绵阳市1980—2010年相关统计资料,在耕地总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绵阳市耕地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结果表明:1980—2010年绵阳市耕地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逐年下降。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总产值、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以及人均GDP是影响绵阳市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阜阳市199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以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阜阳市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经济社会的各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加将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而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耕地面积负相关。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带动作用、严格限制乱占耕地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