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茶禅文化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禅思想的重要体现。茶与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逐步催生出了“茶禅一味”的审美理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命题。“茶禅一味”之美包含了三种层次的美:茶禅共通的本性“清苦”之美;心境上的正心、静心和平常心之美;妙悟所领会的精神自由、此岸人间和天人合一之美。“茶禅一味”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学思想,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4期和1989年第1期先后刊登了吕友仁先生和王静宇先生关于刘禅之“禅”的两篇文章,题目分别为《刘禅之“禅”的读音》和《也说刘禅之“禅”》(后者又见《文摘报》1989年3月16日第7版)。关于“禅”的读音,两文看法不一,都认为应读shàn,而不读chán。但在释义上,两文却存在着分歧。吕先生认为:“刘禅之‘禅’是禅让之禅”。其主要根据有二:一是《三国志·杜琼传》所载谯周对“禅”的释义:“后主讳禅,其  相似文献   

4.
严羽“以禅喻诗”说的提出针对时弊诗弊,凸显了宋代诗学的特征;通过标举“兴趣”和“妙悟”,解决了诗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的问题,建构了独特的诗学体系,直接突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特征并影响中国诗学形成了儒、道、释三元并立的格局;从理论到实践,以“禅喻”的方式论诗,丰富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并促进了中国传统诗学重简洁、尚含蓄的话语风格的形成。总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不足以展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没有严羽的“以禅喻诗”说,中国诗学就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5.
以洛可可设计公司“上上禅品”中的系列作品为例,探讨产品禅意的内在精神表达--即变实在为空灵、变繁杂为简单、变造作为自然,并分别从造型、色彩、材质三个方面探讨产品禅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禅·诗意·生命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向有“学诗如学仙”,“学诗浑如学参禅”之说,禅与诗的联系十分紧密。但既往的论者只一般地论及禅与诗联系紧密而未深一层地论及为何紧密?本文试图穷根究底,从生命主体的心理生活中去寻找根源,更本质地去探讨禅与诗的联系与区别,并从“禅与诗都是生命内在的运作”、“禅与诗都需要心理生活的自由”、“禅与诗都需要灵感顿悟”、“禅与诗同根不同实”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澄清《经典释文》中“从、邪”、“船、禅”是分立还是混切的问题,主要依据《释文》、《博雅音》、《文选音决》三书中“从、邪”“船、禅”混读百分比的相近来论证其音系同属金陵雅音,而《释文》“从、邪”“船、禅”两读则是从“从邪”“船禅”合一向“从、邪”“船、禅”分立的演变,尚不同于《切韵》的“从、邪”“船、禅”分立。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án”。笔者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àn”。理由如下:1、读“chán”不符合历史实际。若读成“chán”,它便是外来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篇中说:“禅,梵语禅那。自从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书,禅学始成专业。”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高僧,上距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一个多世纪。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传播并不广泛,梵语文“禅”很难说在当时已进入汉语。退一步讲,即使当时汉语中有此外来词,须知刘备本是一名儒生,他的老师就是“学为儒宗,士之…  相似文献   

9.
琐谈茶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起源和内涵、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和制茶、禅与饮茶的向外传播四个方面,揭示中国茶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徐连伟 《语文知识》2001,(11):42-43
学生往往容易把三国时蜀后主刘禅名字中的“禅(shàn)”念成“禅(chán)”,根本原因就是不理解此处“禅”的深刻含义。刘禅,最初名斗,字升之。《说文解字》云:“斗,象形,有柄,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  相似文献   

11.
禅宗语录是对禅门师徒参禅悟道言语的记录,虽然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出于指示学人悟道门径的需要,也要将禅师的说法过程记录在册。禅门师徒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市井情景耳熟能详,市井生活中的货物买卖、赌博喝彩等场景常用的俗语也被禅师信手拈来,赋予其特殊的宗门含义。本文对这些俗语的宗门义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12.
惠能和道元的禅学思想,在“即心即佛”、“顿悟与渐悟修行观”、“佛性论”和“般若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道元禅学思想既有对惠能禅学思想的传承也有创新。惠能强调明心见性,注重开悟见性,禅修上弘扬顿悟。道元继承如净“只管打坐,身心脱落”的修禅证悟思想,并予以发展,使之日本本土化。道元在禅修实践上主张渐悟,认为唯有坐禅才是佛法正门,在修行与证悟上提倡“修正一等”。两者的禅学思想虽然存在殊异之处,但都旨在阐扬南禅宗的禅理教义。  相似文献   

13.
莫兰迪的艺术将事物原有的表象形式削减过半,推到具象与抽象的模糊边界。他的静物沉浸在安静恬淡的颜色,色彩除了表达物象的功能,更具幽静质朴的情感传达。莫兰迪的油画用类似中国“写意”的方式来表现静物,有很强的东方意境。他的油画以“实”写“虚”,以“虚”造“实”,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虚实结合的视觉影像。作品始终保持若即若离、不可预测的熟悉而又陌生,极具禅韵。  相似文献   

14.
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大放异彩。以森欧外为首的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运用此题材创作了作品《寒山拾得》,用寒山、拾得两个形象表达对中国禅宗、道教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夏目漱石曾用“明暗双双”来指代其遗著《明暗》的小说世界。“明暗双双”本是一个禅语,为“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二者交融”之意,这也是小说《明暗》的最大特点。二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明暗》的始终,其既是意义范畴上的,也是创作方法上的。“清子”意象的塑造把“明”与“暗”的二元对立统一起来,暗示了近代人精神救赎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理学家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其最为后人所熟知与称道的是“程门立雪”的修行美谈,近代学者认为其间蕴含着禅宗面壁工夫的内涵。二程去世后其学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杨时不遗余力地收集和校订二程的遗稿,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传播二程理学思想。杨时生逢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他的审时度势和积极努力促使二程思想成为理学正宗。杨时在理学道统传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程朱理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兴的时装风格,简约主义在中国当代时装界获得了许多关注,它强调简化时装的装饰元素,提升时装的细节品位与质量。简约主义风格在中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与发展动力,与逐渐在中国社会中所汲取许多独特的创意来源密不可分。首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抽象的图案创作为设计者所注重,成为了简约主义风格产生的基础。其次,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自然与禅意,在本质上与简约主义相融相通,成为其时装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再次,平面设计界的扁平化潮流也为简约主义的新发展带来契机与新生活力。总之,中国当代时装设计善于从各种途径发展简约主义风格,从实践上证明了以少见多、以简见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圆悟克勤受江西禅宗人物的启发而出川游学,其学法与交往的对象又大都是江西禅宗人物,因此其禅法体系中颇多江西禅宗的因子。克勤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积极修法传禅,对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刻。圆悟克勤与江西禅宗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禅宗重师缘、友缘、地缘的宗教性格,蜀赣两地的禅宗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加里·斯奈德是当代美国禅诗的重要代表诗人,其诗作受到中国禅宗思想和中国古代禅诗的影响。在禅思、禅机、禅悟、禅境四个方面都将禅宗基本要义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并结合美国本土特征和英美现代新诗运动形成其独特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