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旷世之作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塑造了数百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通过人物形象、语言、行为以及情节描写 ,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是曹雪芹语言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由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晚期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它必然崩溃的趋势。因此,《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不是写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更不是写某朝某代的真人真事,但是,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生动、更典型、更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充分阐述了他的情爱观,他推崇人间真情,肯定了人的正常情欲与性欲,甚至承认同性恋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每个人都有权寻找适合自己的配偶,"错配"往往容易导致婚姻不幸。他对勇于追求真爱、敢于以生命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人充满了赞美与歌颂。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是我们民族伟大的作家,他用其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独立创作了长篇巨著《红楼梦》。《红楼梦》的问世不仅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惊心动魄的社会人生悲剧,扣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校订出一部更好的《红楼梦》版本,是对曹雪芹的最好的纪念。这个版本要能最为接近曹雪芹原真笔,传达出原重在传神写意的中华化和艺的民族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问题,截至目前为止,有两种意见引起论者的重视,那就是“丰润”说和“辽东”说。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念认为优伶是低贱的,而曹雪芹却与此相反,他首先肯定了优伶的独立人格,对他们的美好品质及高超的技艺表达由衷的赞叹;其次肯定了优伶的娱乐功能。这种优伶观的形成,是与曹雪芹的经历、家世及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假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完完整整地流传下来,还会有如此这般真真假假、曲曲折折、缠缠绵绵的故事吗?还会有三百年文人雅士的纷争不断吗?  相似文献   

9.
在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的《林黛玉进贾府》讲授中,作者对曹雪芹的曾祖母是不是玄烨的保姆产生了疑问,通过比较、考证与研究,最终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1.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胜利只是一个剥削制度灭亡之前的回光反照;探春协理荣国府的失败是一个新制度诞生前所遇到的黎明前的黑暗。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与进步的改革不相容。  相似文献   

12.
本根据《红楼梦》探讨曹雪芹一生思想演变轨迹,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其少年时期崇尚老庄思想;步入青壮年后,儒,佛,道三家兼而有之,曹雪芹晚皈依佛门,佛家思想占其主流,道,儒思想淡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人性视角,以贾宝玉形象为载体,探寻曹雪芹寄寓其中的人文理想,亦即以尊重人性为本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价值理念,深度体会作者之痴心与"红楼"之真味.首先厘清困扰贾宝玉形象解读的三个问题,确定本文读"红楼"之方法,然后从"拒绝成长"的心理分析入手,解析贾宝玉形象的人文价值与人生困境,结论是贾宝玉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士用情眼阐释世界的情思结晶,是屈原之后性情文人的集大成者,执着地坚守人性纯真与人文信念是他们最亮色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文体包括散文与韵文两部分,散文(即小说)是主导文体,韵文是辅助文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文体,与宋代以来的俗文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者的作用更重要。由于叛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韵文的矛盾,预示了白话文体的兴起和文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体包括散与韵两部分,散(即小说)是主导体,韵是辅助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体,与宋代以来的欲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的作用更重要。由于逆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的韵的矛盾,预示了白话体的兴起和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人生作了种种思考,试图找到一条解决生之痛苦的良药,可是经过一番探索,他不仅否定了现实的人生,而且对出家和神仙世界同样持怀疑态度。只有摆脱了精神上的纷扰和肉体上的羁绊,才是告别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这是作心灵的归宿。这与庄子的避世思想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曹雪芹《红楼梦》近体诗格律分析,发现这些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近体诗格律要求对应,体现了曹雪芹严格的近体诗格律观念,也反映了作为诗人的曹雪芹精通诗律。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4,(7):5-5
辽宁两学研究6年后论证,中国名《红楼梦》的作不是曹雪芹。  相似文献   

19.
由辽阳市《红楼梦》学会和辽阳曹雪芹纪念馆的红学专家组成的“推标组”已经确定我国当代雕塑家钱绍武于1999年创作的曹雪芹坐像为标准像。对此,记采访了部分专家,但听到的多是曹雪芹标准像不标准的说法。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认为:曹雪芹的祖籍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他究竟什么样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