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对《常用形容词分类词典》ABB式形容词释义进行描写,指出形容词释义的模糊性,同时借鉴黎千驹先生《论模糊词的释义方法》对形容词释义问题的探讨成果,分别从形象释义描写方式、比喻描写释义方式、否定释义方式、比较释义方式进行分类,进而根据标示语的有无再进一步对ABB式形容词模糊语义释义进行分类,指出其中释义模糊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词义的模糊性随处可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对模糊词语的释义必须采用模糊释义法才能反映集合的边缘区域,才能准确地反映词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模糊-认知释义法--英语单词释义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首先批判了对英语单词的精确释义的方法,并根据模糊语义学的原理,指出了英语单词词义的模糊性和多样性。又根据认知语义学的原理,提出了模糊-认知释义的新方法,以及模糊-认知释义的实践意义。作最后强调,对英语单词释义时要克服精确释义的缺点。发扬模糊-认知释义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总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口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本文浅析了口译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一些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及其翻译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清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29-131,138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模糊语言可译性的限度,同时提出了翻译补偿的一些方法,即对等保留模糊信息,以实对虚化,模糊为精确,以实对虚以及重新释义等方法,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7.
释义指示语有表提示作用和具有完足释文释义两种类型。以《中华同义词词典》中三项式形容词释义为例,从"形容""指""比喻""其他"四个方面指出词典释义指示语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停变化的时空中,因此对其中任一具体事物进行界定都并非易事,词典释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模糊性。文章通过28个水果名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不同,指出《现代汉语词典》水果名释义模糊性的一些表现和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期望与《现代汉语词典》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学提出了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语言的特性之一,同时形成了模糊语言的四种类型语言学概念。这种语言学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属性特征—语用学的领域探索而获得的。其主要研究是人们的交际语言。模糊语言在交际中常常会引起歧义,因为它具有表层和深层含义。而表层和深层的含义可能出现许多种释义思路。文章用实例分析了模糊语言的释义思路及语用效果。因此模糊语言的研究,我认为更多应该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也许会有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模糊性认识,梳理了模糊语言之所以存在的理论,提出了作者对词语模糊性的认识即模糊性存在于词语产生与理解过程中。总结了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做了一定评价。在对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和应用评价的前提下指出了模糊语言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新闻语言因其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作用,其“准确性”成为首要的特点。然而,这个特点不仅仅是通过运用精确的语言来实现的,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模糊语言来达到的。基于分析新闻语言中语言的模糊性表现方式及其如何达到“准确性”,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表达,并能找出一些翻译新闻语言中模糊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英语广告中大量使用语言的模糊来宣传产品、传播信息或观念,引导和感召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在英译汉过程中可使用模糊译模糊、精确译模糊、增加模糊表达、将英语中的模糊表达译成汉语的四字词组等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模糊性,使译文更能贴近原文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数学概念中存在模糊,概念教学中的模糊是由概念自身的模糊、概念获得过程中的模糊以及人脑的机能所决定的必然现象;教学中应正视模糊性的客观存在,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模糊规则的表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各种推理方法中,所使用的产生式规则表示形式都不统一,其中含有的信息量也不一样,有的少,有的多,各有侧重点,但都不全面,因而不能把它们作为模糊知识的统一表示形式.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推理模型本身不完备.本文描述的通用模糊规则,是建立在通用不确定模型和模糊集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统一表示形式,也是通用模糊推理算法的基础.这种方法采用可能性分布理论来表示知识的模糊性,对一般规则表示进行全面的模糊化,全面考虑了知识的模糊性.它含有推理所需的丰富信息,能用于表达各种情况的模糊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已有的规则形式,如确定性知识的规则表示等,只是这种通用形式在忽略部分模糊性情况下的特例.这种表示方法在飞机总体外形设计模糊专家系统(ACDS-FES)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的各种推理方法中,所使用的产生式规则表示形式都不统一,其中含有的信息量也不一样,有的少,有的多,各有侧重 点,但都不全面,因而不能把它们作为模糊知识的统一表示形式.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推理模型本身不完备.本文描述的通用模糊规 则,是建立在通用不确定模型和模糊集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统一表示形式,也是通用模糊推理算法的基础.这种方法采用可 能性分布理论来表示知识的模糊性,对一般规则表示进行全面的模糊化,全面考虑了知识的模糊性.它含有推理所需的丰富信息, 能用于表达各种情况的模糊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已有的规则形式,如确定性知识的规则表示等,只是这种通用形式在忽略部分 模糊性情况下的特例.这种表示方法在飞机总体外形设计模糊专家系统(ACDS-FES)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特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可译性"的对立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模糊语言学理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可译是意义的中心,是确定的;可译性是开放的,既是翻译过程的起点,又是翻译过程的终点。可译性问题的本质不是能否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模糊性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分析,是近年来中西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话题。模糊语言在外交辞令中的运用,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在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可以从修辞视角分为修辞性模糊和非修辞性模糊。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名词性时间词语的理解形成了时间词语理解的原型效应,在这种效应中,不管是语义精确的名词性时间词语,还是语义模糊的名词性时间词语,其典型理解是语义模糊的理解;次典型理解是语义精确的理解;最不典型的理解可能是象征语义的理解。典型理解是语义模糊理解的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答话人知道问话人在理解名词性时间词语时,会进行模糊理解,因此,答话人往往使用效应中典型时间理解替代非典型时间理解,从而使名词性时间词语在理解时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从名词性时间词语理解的原型效应出发,可以较好地解决Grice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和Sperber,D.&Wilson,D的"约略"策略等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数词的语义和语用具有模糊性。据此,探究了数词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文化对数词的翻译限度的影响,阐释了英汉数词翻译的方法:同义表达借用法,变动数字法,解释性翻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