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2.
综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所谓讳饰,就是避讳,即在说话写文章时,不便直说的事,就采用一种委婉的…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特别是上层。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姓名不能直接讲出或写出,甚至于连同音的字也尽量避免提到。遇到帝王的名字人们要避,尊长的名字弟子要避,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名讳,免得因触犯而引起不快。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就真够麻烦的了。这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现辑录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2012年版《历史》必修1第14页注释说:“户部,隋初名度支,后称民部。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为避其名讳,改民部为户部。”这里明显有误,并不是唐太宗为自己避讳.而是唐高宗避唐太宗的讳。  相似文献   

6.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7.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读“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古文篇章时,常常会遇到避讳的情形。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帝王、国君等最高统治者和尊长的名字是不能够直称的。即使是帝王、国君的名字所涉及到的那个字,别人也不能使用。假如一定要用这个字的意思,那就只好以  相似文献   

9.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10.
避讳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就得用改字、缺笔和阙字来回避。 一、避讳的种类:主要是避君讳和家讳两种 先说避君讳。比如,秦庄襄王名字楚,秦朝便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汉高祖名邦,故汉时典籍中一律改"邦"为"国"。《论语》中的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时石经残碑  相似文献   

11.
"避讳"拾趣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今天人们多读为"征"音。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之"政"而改读的。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人风”“理人”避讳了吗?湖南省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初中《语文》第6册第21课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课本在解释文中的“人风”时说: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任俊荣先生在《避讳摭谈》(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  相似文献   

13.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14.
避讳漫话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规定臣民子孙对君上、圣贤、尊长不得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职官名、书名、物名等,都得设法避开或用改字等办法代替,这种习俗就叫避讳。它利用汉字的特点来强化臣民子女对君父的人格依附,是封建宗法礼教、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体  相似文献   

15.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16.
磨穿铁砚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所谓避讳,就是不得直呼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临文书写时,凡与这些人名字相同的字眼,都要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本来,在秦以前避讳范围较窄。秦以后的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封建特权阶级的地位,提高其尊严,便把避讳限制得很严,如有触犯,轻则遭贬斥,重则杀头。在科场,一些老官更吹毛求疵,牵强附会,对避讳胡加发挥,致使许多士子因这莫名的忌讳葬送了前程。唐  相似文献   

17.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18.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  相似文献   

19.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20.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