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唤醒史料     
档案界同行常常会有这样共同的感受,初识生人,对方往往会对我们的职业发生浓厚的兴趣."档案",提起这两个字,就像面对深不可测的古潭,让对方脸上立刻布满了懵懂.平时览书阅报,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与档案相连的字眼大多是"尘封"、"神秘"、"解密"等等,甚至"档案"一词一度还成为秘闻的代名词,被一些书刊所滥用.  相似文献   

2.
我馆藏书46万册,目前书库面积只有500m~2,容纳20万册图书就完全饱和了.长期以来,不断增长着的图书数量同固定不变的书库容量之间的矛盾成为我馆极为严重的问题.不仅"文革"前的大量有价值的书刊不能上架借阅,就是近几年新入藏的书刊也因没有架位而不能及时和读者见面,广大师  相似文献   

3.
书刊传送速度的快慢,是衡量图书馆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也是体现图书馆服务质量高低优劣的标志之一。历来为社会和图书馆界所重视。影响书刊传送的速度有诸多因素构成:如图书检索时间;借书条的传送速度;工作人员检书的速度;书刊传送速度等。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机会参加了重庆市图书馆主持的"重庆地区冶金类书刊联合目录"编制工作,在工作中我有着下面的一些体会:首先,我认为在某些图书馆(室)比较众多的地区编制联合目录是有好处的。因为由于经贯和书刊来源的限制(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书刊和解放前的一些书刊),一个图书馆对于有关的业务书刊均不易访求齐全,通过联合目录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某类书刊的品种,也便于馆际互借工作。从联合目录中也可检查出一个图书馆採购工作上的缺点,有利于馆藏书刊补缺计划的制订。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图书资料尚嫌贫乏的情况下,对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联合目  相似文献   

5.
我干图书馆这一行,虽是"半路出家",但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爱上了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工作.由管书、读书、到藏书,近年来,我利用假期、出差等机会,在全国各大旧书摊(旧书店)寻寻觅觅,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即"新善本"书刊资料.  相似文献   

6.
对于那些和历史的一般变化和正常发展相左的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怪现象",这些怪象往往使人感觉很难理解,民国初年的"洪宪帝制"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当时,袁世凯已手握北洋军的大权,脚踏大总统的宝座,可谓身居高位,权倾一时,为什么还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千方百计地复辟称帝呢?在万分遗憾的同时,人们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洪宪帝制——袁氏帝梦破灭记》一书拨云见日,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历史怪象背后的种种真相。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帮助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出版专业知识和参加资格考试,我想就2007版《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以下简称"2007版教材")中"书刊整体设计"和"书刊印制"部分内容的特点,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品位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吧,在一次报告会上,遇到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写有不少作品,与会的身份却是书商,他的体会是做书比写书更有乐趣.会上他谈的是童心问题,到底谈了一些什么,我已毫无印象,但其中有个和童心无关的细节,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他说:"从第一本书开始,凡是我做的书,书角都是圆的.我不能让书角触痛孩子细嫩的皮肤."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20世纪种种政治风暴、战争烽火和社会大动乱幸存于世的"革命历史文献",早已被海内外图书馆界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藏对象,但在业内外人士的口中和笔下,此宗文献往往指称不一,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性.本文在搜集书例和书证的基础上进行语词辨识,试图厘清"进步(革命)书刊""革命史料(文物)"及"革命历史文献"等说法的语境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江少莉 《出版科学》2015,(6):119-120
2015年8月21日,由海天出版社、深圳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5华夏阅读论坛暨《辅助美育:听姜德明说书籍装帧》新书分享会"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举行.会议由深圳、香港两地知名的文化学者胡野秋全程主持,该书领衔选编者、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会上作了《钟爱现代文学、胸怀传统书香的姜德明先生》的主题分享报告.据悉,在《辅助美育:听姜德明说书籍装帧》(以下简称《辅助美育》)一书中,姜先生不仅娓娓而谈上世纪中国新文学书装艺术的发展脉络,而且为老一辈书刊装帧设计的功臣们树碑立传,介绍了闻一多、丰子恺、司徒乔、陈之佛、钱君訇、叶灵凤、卞之琳等名家在封面画、插图和"毛边本"等方面的文艺爱好和具体实践,并介绍了鲁迅、萧红等作家直接参与书刊设计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曹世钦老师: 您好! 我是一位刚满19岁的战士.由于以前书没读好,来到部队这所大学校顿感知识贫乏,我就订阅了大量的书刊,拚命地学习。其中《新闻与写作》给我的启迪最大,特别是您的散文讲座,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在您的熏陶下,我提笔试着写起散文来。写了一些,自我欣赏良好,别人又说不行,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寄来一篇我写的散文,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帮忙看一下,并请您谈谈这篇散文从这个立意上应如何动笔,如何润色,如何抒情,如何写景状物等,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相似文献   

12.
在档案界,最早借鉴传播学理论的可以说是吴宝康先生.早在1988年,他就在<档案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①.继此之后传播学理论在档案界得到了很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如今媒体对全国人代会的报道,无疑已有巨大进步.对热点话题的各抒己见很大程度上使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意见得到表达.但近年来,人代会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让人费解的"怪象",需要媒体反思与正确应对. 围着明星转 全国人代会期间,众多记者"追星"成癖,其实是一个存在已久的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读书主义     
关于读书,有一些迥异于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判断.比如偷书,在读书人看来并不羞耻,反倒是一种荣光.三七就写过一篇《偷书者说》,文尾说自己"还有些道德上的自责,为了解决良心上的问题,我偷了一些伦理学的书".  相似文献   

15.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6.
无悔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花季少女不觉已迈进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这与书相伴的三十多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我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热情.每每与同事谈到图书馆工作,总忍不住脱口而出:"图书馆是个清静之地,与书相伴,你也会沾染上书香之气."我很庆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还有一方净土属于我,不,也许说我属于这方净土更贴切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版事业大幅度的发展,书刊形形色色,什么都有,以应各类读者的需要.一方面又把绝版已久而目前仍很适用的书重印问世,这是好现象,值得提倡.但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原有的工具书和其它书籍,在条件不够,未能把它修订和增补,便急促翻印出版,恐怕只是权宜之计.有的书翻印时往往把当时编辑的名单和序跋一起删掉,这样做是否适当,似乎  相似文献   

18.
藏入心中     
我的藏书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由此而引起居室杂乱、找书不便.我的藏书,虽然为数不少,却缺乏形式上的"皇皇巨著".几十年来,我买书藏书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印数不多的书常常是我着意收罗的对象.一般图书馆都会收藏的书,譬如说某些畅销书,某些大部头,我基本上不买,我认为这些书我需要时随手可得.  相似文献   

19.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现在来写此文,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我于1979年写出《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1980年出增订本),开了一张《中国文化基本书目》.有些读者看到,就来函说,我那张书目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太多了,他们不可能有空来读它.请我再为他们开一张更精华更现实的书目,最好是在三、四十种以内.我几年前也听见一位从所谓名牌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年教师说:"我在大学读书,只读间接书不读直接书,连一本中国古籍  相似文献   

20.
封面设计是装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视觉艺术。无论书还是期刊,设计家都是以艺术的形象表达书或期刊的内容,以其艺术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增进人们阅读的兴趣和对内容的理解。 科技书刊的封面设计同文艺类书刊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些。因为它不象文艺类书刊那样,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 一些科技期刊的封面,看上去不过一张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