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揭示思维过程,达到知识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在学习上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听、学会看、学会说、学会用。怎样才能教会学生会学,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2.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起始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应热情地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并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张载说 :“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顺疑。”程颐还说 :“学者先要学会疑。”所谓质疑 ,就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反复推敲。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现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会学”则是人人终生受用的资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学呢?  相似文献   

4.
教是为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的契合点是学法指导.简单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常省吾身”,就是要经常反省、反思我们的教学.“省”就是反思,“身”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教材的理解等.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容易被“边缘化”,而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常省吾身”,不断改进,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知识、技能,会学、会用,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他们学”就是“让学生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确保课堂的时间、空间、互动交流、展示机会等最大限度地由学生占有利用;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质疑、同伴相互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反馈评价学习环节过程中的生生、师生互动来理解知识,掌握其内在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习得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敢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会与会学,词序之变,很不简单. 学会与会学,有密切联系.学生倘没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不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那就很难谈得上会学.所以说,学会是会学的基础.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我们不可以因强调“会学”而忽略“学会”.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学会”非常重视,而对“会学”关注不够.其实,重视学生学会是很重要的,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满堂灌,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不能用检查、考试强迫学生记忆.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从简单的“学会”到真正“会学”的能力。学生通过努力,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不难,而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却不容易。为了培养我们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的老师在课堂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英语课,过去一直采用串讲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讲什  相似文献   

9.
基础英语课实际上就是一门以听、说、改、写、译训练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课应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而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人们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课就是传授语言知识,学生学会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语青。多年来,正是这种传统的看法约束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英语教学的质量总是难以提高。教师说学生难教,学生说英  相似文献   

10.
教是为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的契合点是学法指导.简单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标志。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 ,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是高素质人才在学习阶段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教学思想认为 ,学生学习的目的 ,就是要学会知识 ;教师教学的目的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现代教学思想则认为 ,学生学习的目的 ,主要是要会学知识 ,而不在于学会和掌握了多少知识。现代教学思想的这种根本性转变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反映。随着…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今天的学校教育 ,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老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 :“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 ,而学生能自求探索 ,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谓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发现精神 ,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高涨热情…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西城区皇城根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新型玻璃》。听完后,温总理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温总理真是一语中的。我们常说,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标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说"和"写"就是表达。学了语文而不会表达,岂不是白学了?  相似文献   

14.
给学生一把“金钥匙”石嘴山市二中汪荣荣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让他们手中握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  相似文献   

15.
张敬国 《现代语文》2008,(9):125-126
一、会读书的重要性 学会与会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会是指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学会了某些知识,会学则是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了某些知识。许多教育家都希望教师授学生以“渔”而不是以“鱼”,即传授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现成的、僵死的知识。会学远比学会重要,学会是教师传输给了学生大量的机械的死知识,会学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本领,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育家曾问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终生学习?”学生们纷纷回答:“为了学知识。”“为了找好的工作。”“为了适应社会竞争。”“为了报效祖国。”只有一位女生小声说:“因为学习中很快乐。”教育家当场表扬了这位女学生。事后,教育家感叹说:“人们总是把学习当作一种手段,一种达到另外目的的手段。其实,学习是人的内在需要。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的确,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与老师总是用“考大学”、“为爸妈争光”、“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等话来鼓励同学们用功学习,取得好成绩。每当同学们考试成绩退步了或者学习放松了…  相似文献   

17.
<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负责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论断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寻求知识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要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能力越强,就必须把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学会发问就是途径之一。学会发问是学生主动学习,变得更聪明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转变,以前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落在学生学习的知识量之上,现在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不应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