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兴德 《教育文汇》2006,(11):38-38
案例1:新课伊始,教师让二年级的学生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答案纷呈,各不相同.足足有十来句。从表层看,似乎教师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把握准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再细细考虑,二年级学生哪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古诗积累啊?课堂上老师一个提问,学生怎么可能表现得如此精彩呢?案例2:上《田忌赛马》第2课时,学生明白了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懂得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之后,教  相似文献   

2.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而学生受社会上新潮的影响,思维各方面变得活跃,不受老师的管制和老师发生“磨擦”,甚至先发制教师的现象频频发生。怎样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本人认为和学生“交心”比较重要,但在与学生交心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刘湘玉 《山东教育》2012,(26):26-27
教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堂上应该就是一部耐读的书。他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每个细小的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都会给学生一种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当言行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影响了教学美感与效益。一、不要说无用的话:不紧张,不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他人的情绪,而他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该人原先的情绪,造成情绪互动现象。这就是情感效应。这里要说的是,凡大赛或公开课的执教老师,课前都有或多或少的心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次小范围的语文公开课,主讲是六三班肖老师,听课的是我们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可能为了镇场,该班班主任数学毛老师也在场旁听。  相似文献   

5.
陈学超 《教育文汇》2009,(11):41-41
教师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我上过不少公开课,可有一节课却让我难以忘记,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挑出了我的“毛病”,让我看到了藏在自己“皮袍下”的“小”。  相似文献   

6.
故事 在二年级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上,陈老师请学生们在田字格中写生字“轮”。在写之前,她先进行示范写。学生们也举着右手食指,跟着边唱笔画边写。 当她刚写完这个“轮”字时,从后面突然高声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您写错了。”  相似文献   

7.
“1节手指长是1厘米”,“1根手指头宽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作业本的宽是1厘米”,“作业本的宽是2厘米”,“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不知是真的没听见,还是装着没听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  相似文献   

8.
梁振明 《师道》2007,(5):17-17
课程改革虽然要求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企图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教师的预设中,认为这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殊不知这有时恰好抹杀了孩子们的灵气,造成了教学的单调和乏味。下面是我在“工程问题”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9.
刚教六年级时,觉得学生不光调皮,学习成绩也不好,尤其是习作,第一次作文就给了老师一个“下马威”:内容千篇一律,毫无儿童趣味。教师用了两堂课讲评、指导修改,仍不见效。显然,学生对作文“不来电”。  相似文献   

10.
莫菲 《河北教育》2005,(24):1-1
我刚一接这个年级的课,就有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跟您商量个事,就是,您可不可以给我当家教?”我笑着告诉他:“不可以,因为没有这个必要。”那个学生悻悻地走了。没过几天,他的母亲又来找我,说:“老师,我们知道您是全市十佳教师.您开个价吧.多少钱我们都认!”我吓了一跳!天哪,这对母子居然以为我有意在耍花招抬身价!  相似文献   

11.
余慧琴 《贵州教育》2011,(14):38-39
又是一节公开课,正好上到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听了那么多文言文的课,大多也都是介绍作者背景、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理解问题等,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我不想这么平淡地渡过这一课。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个全新的感受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用“五读”法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们出现错误时,教师马上会说:"你错了,谁来帮助他?"认识论告诉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你错了"。一、认识问题需要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大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与同是教六年级数学的曹老师突发奇想,互相调换到对方班级上一课。 虽然执教多年,每天都在上课,也作过很多次公开课,但互相调换上课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不免有些紧张:学生一定会拿我的课与曹老师的课作比较。这次我可不能含糊。于是,我把早已写好的教案重新拿出来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5.
殷蓉 《湖南教育》2007,(5):16-16,6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由于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对教师来说,以前从未对这类教材进行过教学上的尝试.因此,就出现了下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校举行年轻教师公开课比赛.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五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却惹得老校长的一顿批评。事情是这样的,五年级组的小L老师要代表本年级的语文组参加学校的优质课比赛.全组老师很重视,已经“磨课”好几次了。课“磨”好就要试教,试教往往会在平行班里进行,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准备上一节课题为“认识比”的公开课.试教中他的一个教学处理引起了大家的争议。现将他的教学片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听过多节公开课,欣赏到诸多老师的真才实学与精湛的艺术,但也目睹了个别有不良倾向的课:或不适当地宏扬个人;或利用学生幼稚、冲动的心理,使其步入自己构筑的问题圈内为自己粉饰张扬。  相似文献   

19.
韩涛 《教育文汇》2010,(12):27-27
昨天在一个学生的QQ空间里看到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记得好像是一二年级的时候吧, 我班一位语文老师在课上提问。  相似文献   

20.
在连续几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掐手指计算"从来没有离开过学生的计算活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师的视线。比如在计算2+7=?时,有的学生先掰2个手指,再掰7个手指,从而得到2+7=9。随着学习的深入,这部分"掐手指"的学生发现,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起来实在太慢了,于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反复地琢磨,探索到了从2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