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案例1、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了一个画苹果的趣闻,笔录如下: 美国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拎来鲜果一筐,由孩子任拿一个,便作画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高擎鲜果一个,让孩子瞻仰一番,便作画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好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像苹果。日本孩子笔下的苹果像鸭梨,而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3.
朱操 《考试周刊》2013,(91):179-179
<正>一次在学校阅览室看书时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样的一节课《画苹果》,不同国家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却不一样,美国小学生画苹果,教师搬来一箱苹果,由学生任意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带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老师边画边讲解,先画左边,再画右边,这边涂红色,那边涂绿色,再涂些青色……结果中国学生画得最像。然而在  相似文献   

4.
石会泳 《教师》2010,(1):125-126
偶然问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丽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  相似文献   

5.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画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读了这则文章,我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相似文献   

7.
偶然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挑一个去画:日本的小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自己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先画轮廓,然后这边涂红、那边描绿,老师还要再三强调不要画得不像……结果中国学生“克隆”的苹果最像!读了这则文章,我思考颇多。当今信息与知识的发展特征之一是呈正几何级数不断在倍增.而现代美术教育主要是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读了这篇文章,我获益匪浅。它提示我们,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重视的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而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得法,学生才能创作  相似文献   

9.
我听过这样一个画苹果的故事:美国老师带一袋苹果到教室,每人给一个,告诉学生可以嗅,可以摸,也可以吃,然后画出苹果。结果美国的孩子第一遍画出来像西瓜,第二、第三遍画出来的像梨,第四遍才有点像苹果了。日本的老师带一个苹果到教室,他拿着苹果在教室来回走动,告诉学生可以看,也可以摸一下,结果学生第一遍画出来的像梨,第二遍有点像苹果了。中国的老师带一枝粉笔进教室,告诉学生打开课本第几页,说画苹果有三个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拿出纸和笔,跟着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结果中国的孩子第一次画出来的苹果就非常像。美国的孩子画得不像苹果,但是…  相似文献   

10.
画苹果怎么画?是临摹,是写生,还是……看看下面这则寓言. 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的孩子上绘画课,都画苹果.中国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照着画.日本教师带去一个真苹果,要求学生写生.  相似文献   

11.
先说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自己带来一袋苹果,给学生一人发一个,先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就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然后画出来的才逐渐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讲苹果的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一笔_画地示范。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都像苹果。有人说这是两国教学方法的不同,也有人说是两国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华东师大吴刚平博士则从课程资源的角度作了分析,认为后一种做法课程资源意识比较淡薄。  相似文献   

12.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教孩子画苹果。 美国幼儿园老师并不讲怎样去画,而是给每个孩子发一个苹果,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摆弄,然后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认识画出苹果。画好后,再把画与手中的苹果作比较,觉得哪儿不好,再画、再修改……而我们通  相似文献   

13.
儿童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因为儿童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则是激发儿童内心张力的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力。一位美国幼儿园教师教孩子画苹果。她先发给每人一个苹果,让他们看、摸、闻、吃,然后请他们画画。一开始,多数孩子画得像西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教育界人人熟悉的画苹果的故事:大意是说,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引白《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相似文献   

15.
美国某地一所幼稚园教师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校园绘一幅画。当看孩子们的“作品”时,发现其中一个孩子的画与众不同,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画中描摹的是学校的哪些建筑。老师冥思苦想,反复揣摹,忽然眼睛一亮:这个孩子画的是一幅鸟瞰图! 我国某小学,来了一位美国的女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三个月的美术教学。有一次她出了一个主题”快乐的节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我都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对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相似文献   

17.
读到一篇文章,说华人的孩子在日本不但“不听话、没礼貌”,连学习成绩都在中下。又说这些孩子被父母送回读书后,“变得比在日本时有礼貌、懂事”了,可见中国的教育之好。我一向对日本人腹诽有加,但对这个民族的教育还是甚为赞赏的。不过,这倒提醒我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父母们究竟要把孩子培植成什么样才算是功德圆满?报载这样一件事,在哈尔滨市少儿活动中心,老师让学生们大胆发挥想象,画出自己眼中的苹果。结果孩子们把苹果画成五颜六色的,连形状都是五花八门的。老师正要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而高兴时,家长们却愤怒了:这不是误…  相似文献   

18.
有的同学问:作文只要能写出“自我”,就会很独特,有个性,有创意,可怎样才能写出“自我”呢?先说个事。有一位专门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日本专家曾经说过,中国孩子画的鸡都是两条腿的,老师会表扬他们观察得真仔细;美国孩子画的鸡有的会是四条腿的,因为他们喜欢吃“肯德基”的鸡腿,渴望鸡能多长两条腿,再说牛呀、马呀不也都是四条腿的吗?美国的老师便会赞扬他们想象丰富。这种区别,可能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的缘故。中国的孩子上美术课,重在学习画画的技能,画得与实物越像越好;而欧美国家的孩子上美术课,看重的是儿童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  相似文献   

20.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能飞快地调出各种颜色,闪电似的画出各种线条。尽管他爱发脾气,但所有的孩子还是特别喜爱上他的图画课。他在苏联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直到翘起的小胡子中出现了一根根令他叹息的白须。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范图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在黑板上飞快地画了大大小小十几种苹果,然后让孩子们每人选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米哈朵夫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孩子们画的苹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