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师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中的哪两个运算定律 ?生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a×b =b×a(a×b)×c =a× (b×c)师 :在乘法中还有一个运算定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呢 ?这节课我们用身边发生过的事一起来探索发现。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了陆亭亭等 4位同学 (指着坐在前排的 4位同学 ) ,我们就来计算一道和他们有关的题目。出示应用题 :每张单人课桌 70元 ,椅子 3 0元。上学期我们班转来 4位同学 ,学校里为他们每人配了一套课桌椅 ,一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解题 ,后指名回答。生 1:我是这样想的 :桌子 70元…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 32页的“例 5”,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暂不打开课本,集中注意力看投影:  例 5 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 5个白木块, 3个黑木块,摆了 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 ?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应当怎样解 ?  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点拨指导,将学生得出的两种不同解法用大屏幕投影显示:  解法一: (5+ 3)× 4=8× 4=32(个 )  解法二: 5× 4+ 3× 4=20+ 12=32(个 )  (5+ 3)× 4=5× 4+ 3× 4  [点评 ]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的解法,很好。但在用大屏幕投影…  相似文献   

4.
陈文杰 《江西教育》2002,(19):30-3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例6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以下各小题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数?你的根据是什么?①(80+8)×125=□×125+□×125②(□+□)×37=35×37+65×37③102=□+□④43=□+□生1:①题是利用乘法的分配律把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改写成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②题是把这个规律反过来用,这样计算时会来得简便,而③④题则是用口算(把这个数改写成整十数与某数相加或整百数与某数相加的形式)进行改写的。师(指生1):…  相似文献   

5.
教学例5(人教版五年制第七册第32页):1.投影显示。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用两种方法解答)。  相似文献   

6.
乘法分配律是多位数乘法和有关简便运算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学代数中“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因此,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师:(出示图片)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短袖: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每件65元。王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那么造成学生认知困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把“运算律”整个系列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以下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和规律;理解每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9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关于9的乘法口诀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  相似文献   

10.
周国凤 《辽宁教育》2003,(1):121-12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应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良好的情感体验. 3.通过探索、猜测、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及抽象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杨静  伍昆英 《云南教育》2005,(14):39-4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乘法分配律”。  相似文献   

13.
教师出示画面:每盒彩笔 24支, 3盒有多少支 ?让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师: (出示画面 )把 3盒变为 13盒共有多少支 ?请大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列算式 )  师: 24× 13的乘数是几位数 ?  生:两位数 (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  师: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有学生举手发 言回答: )  师:刚才计算 3盒得到 72支,现在是 13盒了,怎么才 52支呢 ?  [评:导入阶段通过准备与揭题两个环节为学生学习新课在计算及列式思路上作了铺垫;提问学生“ 24× 13=?你们会计算吗 ?”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  相似文献   

14.
师:(出示1、2、3、4、5、6、7)谁来用不同的方法把这几个数读一读。生(1):1、2、3、4、5、6、7。生(2):多、来、咪……生(3):one、two、three、four……生(4):7、6、5、4、3、2、1。师:生(4)与其他三位同学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生:生(4)是从大到小倒过来读的。(板书:倒)师:下面,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七上八下”,打一个分数。生:78(板书)师:你们能把78倒过来读吗?生:87(板书)师:谁来说一个分数,再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倒过来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6、65;45、54……)师:请大家仔…  相似文献   

15.
[评析] 三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比较好地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首先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抛硬币”游戏的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抛后的结果时发现规律.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面,落下后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因此说硬币落在桌面上.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其次.教师用活动贯串始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肖元莲 《江西教育》2010,(10):36-37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等较为单一的运算,因此抽象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节课时,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李培芳老师没有直接把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联系实际,感知建模;  相似文献   

17.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一运算定律,笔者通过让学生分析数学乘法分配律→形象教学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形象表演乘法分配律的反用→反复练习,让学生熟记于心→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评析] 上例中的“购物发票”、“商品信息”这些生活素材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使之成为了生成的课程资源。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之间的距离.因而也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以此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到“小数”这一知识的存在,感受到了数学的无限价值,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购物发票上的小数”这种真实存在的学习材料.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而“关于小数.你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呢”的询问.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为展开有效地教学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9.
李萍 《江西教育》2005,(7):29-29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执教过程中,我试用两种方案对两个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不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肩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很多教师往往关注将知识点讲解得面面俱到,却忽略了知识背后所支撑的原理,让学生的学习停留于表面,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其中谈到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篇文章中,笔者就"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展开陈述和思考,交代了课堂问题的处理过程,更总结了在数学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