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提出:"2015年前要统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设置一批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2.
“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的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把握凸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足“四链对接”发展需求、聚力团队综合能力提升、实现团队“样板”示范引领的基本原则,从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强化教学团队专业和创新能力、健全教学团队培训和运行体系、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入手,探索有助于破除建设困境,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此,高等学校要实施创新教育,进行“教”和“学”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省政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方案》的基础之年。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要求,把规划分解成具体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8,(5):49-49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发会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紧紧围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观念、创新职业学校发展的管理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前,我们贯彻落实《决定》,在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就是要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创新教育理论的探索,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和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新观念目前,作为反映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  相似文献   

7.
一、江苏省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情况2010年11月1日江苏省下发《关于印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各实验区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点,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教法》 )的实际行动。《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朝创新目标趋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精神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高教法》对我国高教任务的规定,就是对这一国际教育趋势的自觉认同和明确肯定。要尽快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差距,也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高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3):48-48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颁布,高职教育急需立足新时代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现状及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双高"建设要求把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以高职教育发达的浙江省为个案,对其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进行总结概括,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进行教育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应使“职业性”和“高等性”达到高度统一,从而使“高等性”的要求成为不同职业领域创新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支柱。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深入开展校企融合的必要条件,对深化“双高”建设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构建团队、聚集资源、打造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模式调研后,对其经验和做法进行提炼和总结,阐明科研基础条件落后、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少有效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等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提出高职院校加大科研投入及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机制的建议,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带来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确认和肯定,职业教育进入了后类型化时代。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和值得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其意义是:肯定了职业教育类型建构的长期探求努力,确认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结构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认同了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赋予了职业教育自成一格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类型”的确认是有依据和条件的,即“类型”是体系化的类型,“类型”是特色化的类型,“类型”是保障性的类型。类型视野下我们需要确定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行动策略:整合指导策略,特色行动策略,创新超越策略,示范创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毕业生多元就业、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教师、学生和高职学校三元主体的深入剖析,可知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内涵把握不清、积极性激发不畅、教育改革实效不佳等问题。据此,以金融类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为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成、组织框架创设等四方面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国家示范建设计划”到2019年“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体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进的历史变迁特征,在动态调整中不断确立新理念、新定位、新模式、新使命。在“双高计划”引领下,站在新的起点上,高职教育应厚植开放性与类型化,塑造未来高职教育形态;强化高等性与创新力,转变内涵发展范式;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并蓄政策引领与自主创新,形成高质量发展生态;提升校企合作与“智能+”水平,引领高标准产教融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开创高水平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双创教育已经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然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性和发散性,普遍存在教学模式欠缺的问题。笔者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1段翻转、2个平台、3个体系、4维评价”的“1234”教学模式,该模式延长了教学时段,在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了理实一体化化的教学体系,并配套对应的考核指标,符合当代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新教师入岗训练是"入岗、适岗、胜岗"三个阶段的重要一环,是新教师从事职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投身职业教育的必经阶段,是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奠基工程。运用EPIP,探索职业院校新教师培养机制与路径,完善"双师型"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探索"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分工协同与协作,对于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标杆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成功的创业需要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