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薛文秀 《文教资料》2009,(22):92-95
谥号、庙号、年号是君主们的"御用文化"现象.古代典籍中称说这些君主,或以庙号,或以谥号,或用妹年号,个别时候也有特例,看似杂乱,然若将其整理排序,再将文史典籍对他们的习惯称指对应上去,则会发现对其称说还呈一定阶段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称说帝王阶段性的原因,并运一分析了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成因、缘起,以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最后综述了用"三号"对帝王称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极为深刻,它包括:顺应时势,制定纲领,明确奋斗目标;实事求是,选择路径,确定工作重心;精心组织,加强建设,建立坚强堡垒;善用干部,打造队伍,发挥决定作用;加强领导,形成核心,高扬“精神旗帜”;整肃风纪,上下齐心,巩固团结统一.研究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内涵,对目前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提高管党、治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作用极为显著.它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科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1968年发生在美朝之间的"普韦布洛号"事件在东北亚地区制造了紧张局面,苏联对该事件采取了看似矛盾的政策,实则不然。美国最初认为,苏联与"普韦布洛号"事件密切相关,但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很快改变了对苏联的这种看法。危机的和平解决取决于美苏双方存在着共同的政策底线。  相似文献   

4.
“特伦特号”事件是在美国内战面临严重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发生的。英国政府态度强硬,力图借机干涉美国内战,乃至对美国宣战。但是,林肯政府作出了让步,英国工人阶级也反对英国政府的干涉,使得英国武装干涉的企图没有得逞。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为巩固自己新生的红色政权,积极在东方寻求自己的同盟者,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但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注重突出苏联利益,所以当身为广东国民政府官员而又急于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蒋介石提出北伐时,苏联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存有异议,持消极态度,而蒋介石制造的一场"三·二○"事变则使苏联改变了态度.  相似文献   

6.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这一称号常用来指认吴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具体到影响吴虞晚年甚深的“艳体诗”事件时,有些论者以为他自己并不赞成这一称号.文章重返“艳体诗”事件的历史话境,对吴虞常引人误会的回应文章——即他自谓的“八条”——进行审慎辨析,并将考察视野拓展至吴虞“艳体诗”事件前后的行为、思想,认为吴虞对自己的反孔斗士角色有着清醒认知,对“‘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称号,不是不赞同,而是非常珍视,他当年在“八条”中的相关言说,只是在论战中采用的一种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述汉语“是……的”句中有关“是”字省略问题的研究,分析“是”字的省略情况.由“……的”句与“是……的”句的关系比较,分析得出“是……的”句中“是”字一般不能省略.为“是……的”句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实验活动、角色体验、游戏活动等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采用课外作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其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赵亚芳  韩峰 《现代语文》2009,(8):145-145
汉字字体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每一次演变都给汉字的书写单位、结构方式、整体格局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本文拟就简化字中"田"部件的讹变现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说,以期对汉字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职培训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参加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为教学对象,在详细分析其知识、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引入"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以培养和提高能力为指引,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清朝甲午之败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最惨重的一次。由于中国军队在军事体制、指挥系统、战略战术、官兵素质、情报信息的收集利用等软实力方面的严重缺失,使得先进装备、优势兵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结果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海战失败的总根源;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战略方面,采取“避战保船”的消极防御方针,放弃了制海权;丁汝昌的指挥失误。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以甲午战争为界将近代中国外交划分为"夜郎自大时期"和"痛心疾首时期"。这种认识源自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着认识的深化提升为一种爱国救国的理论。李大钊的甲午观表现在现实层面,就是痛恨日本政府对华的欺凌,参与抗议日本政府的活动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开始学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是清末杰出的社会改革家。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提出了“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变革观。其变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力主排挤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二千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兴民权摇旗呐喊,振臂高呼。基本依据是王夫之“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西方传人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谭氏过激的变革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最终流于破产。  相似文献   

17.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8.
在重新解读黄遵宪咏甲午战争的诗,更能总结出黄氏晚年在总结甲午战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思想。首先,民族的救亡图存须要中国人养成民族国家观念,从而以全民族之合力对付列强的入侵。其次,要区别传统的“忠”和“义”观念与现代的民族观念:要用“中西合璧”来形成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再次,甲午战后,他依然坚持要战胜种族歧视,坚持民族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9.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为应付庞大的支出大举外债。这些外债主要用于清政府的军费支出。在争夺贷款权的激烈斗争中英国占了主导地位。借款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剥削性,对清政府财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数目,中日战后所签订条约本已经明确规定,但实际赔款的数目尚未准确定论。本文通过对清政府赔款的资料进行考察,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实际赔款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