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中美容专业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教学课程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技术型与操作型同步发展,管理型与创新型集于一身的新型高职美容专业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2.
江小毅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140-141
一、高职特点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末得到迅速发展.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应职应岗能力为目标开发教学计划,并实施教学,且有别于普通高校重视理论教学而更重视实践技能或技能培训,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其培养模式以能力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就高等职业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如何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能力本位教育是当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趋势和热点,具有突出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协同合作等优势,这与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标高度契合.为此,在我国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进行思考和借鉴,可以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核心技能的培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创造的机会 ,为社会培养多种高等实用技能性人才为特点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独特功能 ,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职责。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打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单一的标准、规格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完善高职教育新体系 ,确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 ,理顺高职教育与…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定位,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增强服务、目标、时效三方面的意识既是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教学质量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适应经济需求,还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以办学带校产,以校产促办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核心技能理论是新职业主义的核心理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内容。分析高职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现状,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提出核心技能培养的系统策略、目标策略、基础策略、渗透策略、评价策略的观点,努力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技能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高等职业创业教育中主要存在开展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尚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缺乏有效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亟待加强。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推进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转变;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教育立法为依据,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由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而来,并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就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按"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发展能力"三个模块选择和排序,从而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定位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精神;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要求;针对具体职业,面向实际岗位设置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会计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温巧莲 《高教论坛》2008,(3):179-181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教师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际相联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要灵活使用"教学做合一、仿真式拟化、实例贯穿课堂、导学探质疑、产学研结合、综合考评、市场式潜化"等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社会职业生产出合格的社会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变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任务,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高端应用型人才已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形成共识,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及为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开拓渠道.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建设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奠定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5.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教育是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改变传统的过分重视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德育教育是实践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提倡以教学为中心,应该理解成为课堂教学是中心。开展素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渠道。德智体美劳五育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创新,课程改革是其核心内容.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较成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将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为模式创新提供前提.按照“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的原则,搭建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三级教学平台,是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关键.通过改革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完善与实践教学科学的课时比例,即加大高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又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宋萍 《青海教育》2002,(12):10-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是高等科学文化和高等专业理论、高级技能的综合教育,学生毕业实行“双证制”,办学目标是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为生产一线输送技术、管理和智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它不能是“大学模式的压缩”,或是“中专模式的延伸”,而是重在应用。因此根据新型的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专业建设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向宽基础、多技能、高素质、重应用方向发展,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职业技能课设置,在"独立实践环节"课、"专业综合实训"课、"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推进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依据,深入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速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试就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以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绝大多数仍然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