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设计,除遵循阅读教学美学的目标、任务外,还应考虑设计过程中的美育问题。从某种角度说,教学设计的美是教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美的教学设计,充分显示了教者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因此,在《九寨沟》一文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力求体现美的要求和美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年第2期刊发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蒋军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观察”一文。拜读之后对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感受颇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意识对教师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人本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有“善根”;  相似文献   

3.
让艺术走进《月光曲》一文教学中,让艺术独特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领略文学美、发展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4.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5.
又一个春天     
朱自清先生的《春》曾使学生时代的我第一次领略了春天的绚丽和勃勃生机。如今,同样在课堂上,我却以不同的身份,再次感受了《春》带给我的那份真、那份美。春日的温暖,春水的宁静,春草的生机,春花的争艳,还有那春风的温柔和春雨的缠绵,让人充满了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领略“春天”。在教学到“春雨”这一段时,一位学生举起手。“我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我一愣,点头示意他说下去。“课文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对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中心、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美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就是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美,究竟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有些同志认为是,有的则认为不是。在持否定意见的同志当中,张芝同志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我以为他的意见还存在一些尚待商榷之处。因此想在本文中提出来加以讨论,以教正于张芝同志和其他同志。张芝同志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认为“美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本课时设计努力营造诗意的语文,教师用…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促进文化传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教学素材,构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中美育教学之我见●杨生华张群珠语文教学是一种文道统一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铸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辨美丑,知善恶,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一、挖掘教...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1.领略意境美。“美”蕴含于古诗的字里行间,如《山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春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望庐山瀑布》则勾画了...  相似文献   

11.
叶枫 《江西教育》2009,(6):46-46
品读《江西教育》(B)2009年第3期的《何毓阳:为学生播撒诗性阳光》一文,不禁让人感叹“文化”这个词语的丰富而厚重,文化的力量!我想不少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应试能力上做得很出色,但是要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师生思想的交流,教化向真向善向美的意识,就很逊色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通过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弘扬人文精神,让师生浸润书香,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在使用补充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文育人”的原则,充分挖掘国情教育的内蕴,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补充教材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社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一部,我们尝试把《诗经》中的部分篇目引入小学高年级的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几千年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品读中,领略古人用语的精妙;在涵泳中,揣摩诗歌中的画面和意境。  相似文献   

14.
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直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教学为例,通过联系生活——挖掘文本——细读文本——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分析了文本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让心灵感悟"最美"的力量。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  相似文献   

15.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中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创新的课堂气氛必需是鼓励创造;创新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创新的课堂要让学生勇于设疑、编数学题。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让位创新”课堂改革实验。下面以“圆锥的体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49-50页例1)教学为例,具体谈一谈“让教于学生”、“让学于学生”、“让权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体会。一、目标,让学生明确。每学习一个新内容,教师巧设导人,进行思维启迪,让学生说出学…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读了《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一文以及专家同行们对此文的评论稿,很受启发。这些文章的作者提出“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体现了教者的亲切和善、学生的轻松愉快。绿阴下的宁静、开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让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积极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应积极挖掘美、展现美,为学生追求美创造美提供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领略美、感受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感知美。感知美亦称审美感知,是“由感官直接反映审美对象个别特征和整体面貌的审美活动”。如教《听潮》一文时,教师可抓住“听”、“看见”、“腥气”、“咸味”、“粘”等词语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几个角度直接感知海潮的声音美、形态美、气味美,并从中...  相似文献   

19.
有“内涵”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教”与“学”有效统一的场所,也是学生思维展示、情感升华的舞台.在课堂教学时,立足教材并进行挖掘与拓展,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充足的素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同时教师适时的追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课堂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争辩 ,在争辩中育真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争辩是学生真情流露的较好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创新 ,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不迎合别人 ,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 ,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1 .课堂辩论如教完《落花生》一文 ,我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 ,各自代表“苹果”、“花生” ,而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 ,讲自己的好处 ;第二次说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