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画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  相似文献   

3.
《穷人》一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主要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穷人》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困难,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纯朴善良、富有同情心、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语言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矛盾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致人微、真实传神,一个纯朴善良的穷人形象跃然纸上,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有鱼吃还穷?     
吴竹仙 《湖南教育》2007,(2):39-39,21
小学语文十二册《穷人》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6.
《穷人》描写了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惨死后,不顾生活的艰辛,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遗孤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耐人寻味,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渔夫夫妇艰难的生活处境与他们舍己助人的美好行为形  相似文献   

7.
逯玉珍 《广西教育》2012,(25):57-58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叙述桑娜和丈夫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穷人的善良之心。教学这一课,关键是使学生读懂“穷人”的心,走进桑娜和丈夫充满同情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  相似文献   

9.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我上小学学习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如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向学生传授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也一直如此。前些日子,我教学本课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节外生枝”,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看法。那是一次公开课,事先没有通知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学《穷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旨…  相似文献   

10.
《穷人》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记得那次公开课上,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穷苦艰辛,我先放手让同学们自读自悟,然后集体汇报交  相似文献   

11.
孙楠 《甘肃教育》2014,(23):97-97
正《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在这篇课文中,"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  相似文献   

12.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简介:《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课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教学目标:1.会读"魁梧黧黑、忐忑不安、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心惊肉跳、  相似文献   

14.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穷人》一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生活十分穷困的情况下,同情、关心并收养了邻居西蒙遗留的子女。课文朴实、生动,读后给人以心灵美的教益。课文的主人公——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朴实勤劳善良可敬的妇女。桑娜出现时,正“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在她的操持下,这间渔家小屋“地板  相似文献   

16.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内容主要讲了渔夫和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文中描写渔夫的笔墨不多,只写了他深夜归来后与桑娜的对话,而在这段对话中四次出现了“哦”这个语气词。四个“哦”语气都表示感叹,但是音和义不尽相同,应根据句子中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7.
赵芬 《云南教育》2003,(32):28-29
《穷人》一课主要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作者托尔斯泰通过恰如其分、真实感人的描写,表现了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痛苦的高尚品质。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大的距离,加上课文篇幅较长,写法含蓄,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教不得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能体会理解其思想内涵。我认为,本文教学围绕两条线(一是写“穷”,二是透过“穷”写“品质”)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同时抓住“真情实感,恰如其…  相似文献   

18.
《穷人》一课写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她两个孩子的事,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美好心灵。通过钻研教材和集体备课,结合单元读写训练项目“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我们确定了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两个词语“心惊肉跳”、“忐忑不安”以及课后作业第3题中表现桑娜夫妇美好心灵的两个句子作为训练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读写训练的要求,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洋用准确、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真情实感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分别采用了以下五种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恋  志力 《辽宁教育》2009,(7):78-78
一、教材简析 <穷人>描写了生活艰难的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纯朴善良的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课文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巧妙新颖,全文多处以"孩子"为描写对象,让这个辅助人物出现在故事的各个情节中,与主要人物默契配合,对表现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穷人》一文中运用的叹词较多。准确地掌握这些叹词的读音,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好处。这里就对课文中“哦”、“嗯”两字的读音谈一点看法。“哦”在课文中出现三次。一,渔夫拖着湿淋淋的鱼网突然出现在桑娜的面前,这时桑娜正为抱回西蒙的孩子而忐忑不安,文章写出了桑娜的心理,“‘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这里的“哦”应读“ō”,表示桑娜惊恐的心理。二,渔夫回家后,桑娜把西蒙死了的消息告诉他,渔夫如闻霹雳,“哦?什么时候?”这里的“哦”应该“ó”,表示渔夫的惊疑神情。三、课文最后,“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