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新标准》在目标中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这充分说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和途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一旦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随之形成,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入手。  相似文献   

2.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阅读习惯来说,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时代呼唤学生读书!目前,全社会都在倡导要实现终身学习,而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则在于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课堂教学一学期学生只读三十余篇文章,与新大纲要求的阅读量相差甚远。我从一年级期开始进行实验,就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谈点我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阶段(特别是一年级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包括好的和坏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所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应当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的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看书、用书和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从长远看,一个人获得知识,主要还是靠自己阅读书籍。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5.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乐于课堂探宄、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对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要求是“学生要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探究”.我认为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意识,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这在推行新教材不久的地区,尤其是这些区域内的农村学校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正>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抓住最佳时期,认真指导。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许多新鲜的事物,培养他们从小用心读、用心听、勤思考的习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鼓励他们从书中去寻找,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  相似文献   

8.
“得阅读则安天下”之说虽较为偏颇,但却说明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不同的阅读习惯其培养方法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必须从质疑问题开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小学生阅读习惯要从“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巩固”中养成。老师应明确要求、教给方法.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现将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1.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才能使学生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阅读快乐,快乐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教师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且受益无穷。因此,我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书的习惯。下面是我在抓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体会: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正  相似文献   

13.
<正>习惯是影响人生命运的一种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甚至影响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结合数学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究。一、培养阅读课本的习惯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缺乏阅读能力,教师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大纲的要求比较  相似文献   

15.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叶圣陶先生生前曾讲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学生大量形成各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期,注意经常地、具体地、有意识地、自始至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培养下列几方面习惯: 1.培养认真看书的习惯小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往往急于求成,只看结论不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军 《考试周刊》2011,(68):106-107
本文从大纲要求出发,提出了阅读教学中要重点思考“谁来读”、“读什么”及“怎么读”三个问题.并就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性的回答,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把阅读任务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题材广泛和数量要求,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方法的教授和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并指出“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怎样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训练的重点放在哪里?大纲中说:“在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和指导朗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除了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中多次提到学习习惯的训练要求外,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里,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对其中“预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的培养谈点认识和做法。一、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师要有一贯的要求和督促检查的措施,否则会使预习流于形式,反倒使学生养成做事应付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就明确指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