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它在音乐结构、人物设置、心理描绘、交响性效果以及声乐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有创新的意义。该剧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彩的声乐体裁,音乐结构按奏鸣曲式的原则构成,歌剧从歌词到唱腔都写得富于诗意,唱词简洁优美而意深,唱腔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抒情艺术歌曲的某些旋法和调式特点,富于民谣特点和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3.
歌剧从起源到现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形式繁多,大小不一,他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但是他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精神享受,虽然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新型艺术对歌剧的冲击很大,歌剧的爱好者也在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相信歌剧还会以他独有的魅力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重新占据每个懂音乐和爱音乐人的心.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甄静 《现代语文》2010,(4):34-36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首见于《汉书》记载。后昭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情节不断增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在历代昭君戏中,以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最为著名,《汉宫秋》标志着昭君故事的初步定型,《和戎记》继承了《汉宫秋》的故事情节而又有所发展。二剧各有特色,均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曲家金湘1987年创作的歌剧《原野》的音乐创作以人物为出发点,戏剧性呈现为手段,在主题设计、和声及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汲取了欧洲大歌剧的表现方式,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深刻揭示了剧中人性的扭曲压抑、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7.
歌剧《托斯卡》从两个方面表现了音乐中的戏剧美;音乐的戏剧性与音乐的抒情性高度结合;使典型的创造和意境的创造水乳交融,音乐的戏剧性推动音乐的发展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西辽记》是清代许鸿磐创作的历史剧,被收入其《六观楼北曲》,以金灭辽之后西辽君臣延续辽统的事迹为题材,塑造了耶律大石、萧斡里剌等英主贤臣的形象,以及萧塔不烟、普速完两位性格迥异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在清代“华夷一家”的观念之下,作者以少数民族政权为表现对象,着力强化了国家矛盾与忠奸对立,通过罗列历史典故,使整部作品笼罩在沉郁厚重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失国之悲与复国之难的描写,作品的悲剧意识也得以凸显。由此可以看出许鸿磐历史剧创作中以史为据而不拘泥于史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舞台美术是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物质手段,是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美术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和设备,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潮流,满足广大戏剧观众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哭嫁,顾名思义,为出嫁而哭。歌唱与叙述结合,抒情与发泄并行,人生百味情感杂糅,生命内蕴激情喷发,纵观中华民俗千姿百态,最隆重、最典型、最具影响、最富人性的民俗,当是哭嫁习俗。哭嫁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传承之过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特殊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智慧、道德伦理、民俗音乐共存共发展,维系着人文的生存哲学与道德传统;哭嫁,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优秀的传统。五千年来,哭嫁之哭声喜大于忧,哭嫁之歌声希冀大于悲怆;"哭嫁歌",五千年来幸福成河,五千年来哭声如歌;本文从哭嫁之音乐性,哭嫁之民族大义及家国情怀等情愫着手,为中国古代汉朝著名哭家人王昭君歌咏,为千年哭嫁歌《昭君出塞》配乐。  相似文献   

11.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莫扎特在进行歌剧创作的时候,始终将音乐作为喜剧表达的关键部分,因为相较于台词来说,音乐可以作为独立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加歌剧的戏剧性,它比台词的表现力更加优秀和直接,因此莫扎特将音乐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歌剧《茶花女》是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威尔创作的"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同时也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最经典的压轴之作。它是由小仲马的同名小说《茶花女》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的,在世界歌剧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小仲马曾经赞叹是威尔的歌剧《茶花女》让众人记住了这一个凄美的故事,也记住了《茶花女》。笔者主要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以及主要剧情出发,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求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富于发展和变化,更要求回归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这是一出历史剧成败的关键。田汉创伤的历史剧《关汉卿》,虽抓住了关汉卿作为一个“戏曲民主战士”的本质,但却没有更全面地写出他在生活中真实的“人性”。笔者认为,人是复杂的,其复杂性来自于社会,尤其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我们该让他们离历史的本来面目近一些,而不是为了维护人物的“伟大”和“尊严”,舍弃其余为“人”的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嫁嫂》开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的地方戏曲艺术体式。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其普世价值的戏剧主题、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极富生活情趣的戏剧语言,使剧作充满了艺术魅力。《嫁嫂》的成功,对于当代中国戏曲的创作与改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詹棉棉 《文教资料》2012,(29):62-63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歌剧《茶花女》是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歌剧的代表作,在世界歌剧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威尔第凭借着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精湛的音乐创作技法,除了在视听上给人们营造出所有伟大的艺术悲剧所必须要具有的"崇高"的审美感召力之外,更坚持把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创作技法与时代音乐风格相结合,用歌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茶花女》的文本精旨。从该剧中女主人公的重要咏叹调的角度分析歌剧《茶花女》的悲剧性,以及作曲家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苍原》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由黄维若与冯柏铭编创剧本,曹其敬导演,徐占海、刘晖作曲,是运用西方歌剧形式同时又具备中国民族民间特点的歌剧。《情歌》作为该歌剧的重要唱段,是学习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值得训练并需仔细研究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