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荣 《新闻世界》2014,(10):92-93
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今天的媒体更注重新闻的贴近性、服务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一些媒体往往注重弱势者的艰辛、困苦,在报道中有意回避那些与之相关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即使在人文关怀的报道中,也应该坚持新闻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张旭  陈澄 《报刊之友》2010,(12):191-191
十七届五中全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前哨政治节点,相关意见的出台对未来政策的制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在这一节点,根据公众议题和自身报纸定位选择相关政策进行集中报道进而形成舆论讨论氛围,从而对政策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有其内在缺陷,而且政策的再调整应该是媒体短期集中报道和长期关注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杨昕 《新闻实践》2014,(6):22-24
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衢报集团)通过搭建新枢纽、设置新议题、优化新机制等多种手段,把舆论监督报道同重大主题报道融为一体,构建起"媒体引领,政民互动"的舆论监督新生态,打好"组合拳",形成冲击波,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往往是用一条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加若干日记或书信摘编等,对人物事迹进行追记。这在有意无意中,将典型报道模式化、脸谱化,套路化,导致了媒体间典型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读书贵在有恒与生活经常无闲"、"知识需要有意去追求却又常在无心中获得"三个辩证关系,论述人们进行阅读活动应尽早规划,抓紧抓好,注意方法,讲求效果。  相似文献   

6.
袁桥 《新闻前哨》2014,(7):31-31
近年来,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公共行政中,媒体往往被一些人,包括少数领导干部推向了对立面,刻意防范,有意回避,甚至有潜意识和公开的抵制行为,离中央领导提出的"三善"(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要求相差甚远。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出现这种的行政行为?作为媒体和媒体人也应认真反思,厘清思想,规范行为,消除误解,最大限度地融洽媒体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社会舆论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媒体和媒体人在资讯时代。转变理念。主动应变,在服务公共行政中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让作品既通俗易懂,也引人"悦读",就要把新闻写出美感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应,达到最大的舆论影响力。新闻美在布局谋篇新闻作品美不美,首先体现在形式上。一则新闻要吸引住读者的目光,继而有兴趣读下去,首先要有一个足够能吸引人的标题。2012年3月29日,处州晚报第三版刊发了一篇消息,主题是"玉莲爱莲因爱相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民日报》5月13日~31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探究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传播效应以及在灾难事件中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9.
"亿万富姐吴英"在短期内聚敛财富的神话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伴随着法院对吴英的二次审判,吴英财富的来源有了大致的轮廓。纵观"吴英神话"的路径,不难看出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报道中,媒体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观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作为大众传媒,在对某事物进行大规模报道时,一定要仔细思量会产生的后果。"吴英神话"的兴起与破灭,应该成为媒体从业人员深刻反思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诉诸听觉,是广播媒体的缺点也是特点,它具备特色媒体专与精的特质。如果能想办法"咬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应该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咬住听众的"耳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就要求编辑、主持人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媒体碎片化的时代,最有聚合力和公信力的媒体无疑仍是最有影响力的。今天互联网不只有1.0模式,还有2.0,在2.0背后的是话语权的聚合。比如不管草根还是名人,如能聚合大量来自博客这种"自"媒体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很强的话语权的聚合,这个特征就是互联网的聚合性。而在这种聚合下,  相似文献   

12.
刘华欣 《传媒》2015,(15):78-79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让大众媒介种类趋于多样化,微博因平民化、交互性、碎片化等传播特征成为当下主流媒体之一,其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微博独特的传播方式让热点新闻话题下的大众话语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效应,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和公众媒体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广播的改革复兴、电视的强势扩张、网络的迅速兴起,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受到了严峻挑战。纸质媒体能否在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和个性,需要做出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新闻报道形式的改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种重要性在于,有效的新闻报道形式可以帮助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目光,巩固和创新受众群体,形成独有的传播效应,满足受众的新  相似文献   

14.
魏妍君  王彬 《新闻世界》2014,(6):327-329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媒体要发挥其能动作用:及时准确的更新相关信息;建立互动机制;在"灾难报道"和"人文关怀"之间掌握平衡;粉碎谣言,引导舆论;反思疾病,普及防疫。在大规模流行疾病爆发时,媒介更应该进行健康传播,促进媒介的正效应,激发媒介的潜效应。但是纵观当下,仍面临诸多问题,媒体未来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吴洪霞 《新闻世界》2010,(8):229-230
一连串的跳楼事件将富士康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一片对富士康的指责声中,我们也不应忽略媒体在此事件中应承担的不当报道而导致的"维特效应"。这一幕幕悲剧提醒我们的媒体思考:应该怎样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能为预防该事件的发生做些什么。媒体关注此事件应该克制,侧重对应对策略和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曹茶香 《青年记者》2016,(24):58-59
“两微一端”新闻,是指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写作并传播的新闻,目前已成为自媒体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各类传统媒体改革转型的必然尝试.“两微一端”工具化特性越来越明显,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这一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寻找内容、技术和媒介特性三者最佳融合点,发挥“两微一端”新闻的最大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7.
吴伟懿 《视听》2016,(12):30-31
主题报道是我国各类各级媒体新闻节目中的"重头戏"。针对区县电视媒体这类报道普遍存在的枯燥抽象、不接地气、空洞乏味、传播效果不佳等现状,本文结合上虞区广播电视总台的生动实践,提出了主题报道应该在形态上创新的观点。认为不妨从"推出系列报道营造舆论强势""开设专栏追求集纳传播效应""注重叙事文本的生动与贴近"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其在观众中的到达率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8.
汤蕾 《新闻世界》2012,(2):32-33
在当代中国,电视栏目剧越来越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一股编造故事、弄虚作假,不顾"真实"底线的现象也在电视栏目剧内越刮越猛。为了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电视栏目剧的成长与创新、积极引导电视栏目剧的健康与发展,已成为各级电视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努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各电视媒体如何自觉抵制"有意编造,以假乱真"现象的产生,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09,(4):46-47
2008年底,斥资近700万元、取名"未来"的媒体融合实验室近日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建成并投入日常教学。这是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自2006年在国内首开"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后,历时一年规划论证,建成了全真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室。实现了媒体行业首个全媒体资源生产、管理、发布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说,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希望组织更多健康媒体,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毛群安随即话锋一转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错误信息,将加强传播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