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他深感各路藩王势力太大,为了巩固中央王权,乃决定“削藩”。于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四年的鏖战攻入南京,建文帝逃出宫禁,不知所终。朱棣登基称帝,就是明成祖。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杜黄裳在元和削藩中,不但发挥了开悟宪宗定策削藩的创始作用,而且在军事运筹和政治革新诸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杜黄裳是一位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削藩名相。  相似文献   

3.
明代先后有数位藩王分封于河南。最初藩王均拥有一定数量的护卫,负责保护藩王的安全并协助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但这些护卫常常依仗藩王的特殊身份寻衅滋事,为患地方。削藩以后,多数藩王的护卫被裁撤,少数未被完全裁撤护卫的藩王,护卫数量也大为减少。藩王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削藩”一词,源于汉景帝时晁错献上的《削藩策》.其宗旨归结为一句话即削除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策被中国历代皇帝奉为施政之宝.作为法西斯独裁统治者的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对他来说,地方实力派和共产党一样都是心腹之患.他多次处心积虑削藩,铲除异己.在历次削藩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1928—1932年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封王建藩"是明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分封于四川的蜀王是明代各藩系中的一支,多出贤德之王,颇受朝廷的称赞和民间的好评。本文对蜀府的世系以及第一代蜀王朱椿作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蜀王府对四川地方经济、统治秩序、文化的影响,以便加深对明代藩王的研究,展示四川藩王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8.
刘安是西汉初期向中期转折过渡中的牺牲品。随着武帝治国方略的转换,削藩力度的加大,作为地方藩王、才高名重的刘安.受到猜忌和打击是必然的,加之刘安养士达数千人,以藩王身份谋划天下,有与朝廷不合拍、不合作之处.又交结王侯。威胁皇权,触犯忌讳,其命运悲剧在所难免,这也是《淮南子》浓烈的福祸无常、祸患不可抗拒意识产生的根源。应正确看待刘安的悲剧及其《淮南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0.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1.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河南宗藩中也产生了朱载Yu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会昌削藩是唐代中后期军事、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根据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刘稹拥兵自立的举动严重危害了唐政权的统治;二是,泽潞刘氏过多地卷入了中央的政治斗争,与唐武宗和宰相李德裕结下难解之怨;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兵泽潞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大礼议对嘉靖朝的人事更迭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历史上极具典型意义. 在明代16位帝王中,除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外,以藩王身份登上九五之尊的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朱厚熄是明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皇帝.  相似文献   

14.
西汉王朝建立与巩固过程中,儒法两家的斗争,始终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还是扩张封建割据势力的问题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文帝、景帝、武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就是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法家要求中央集权,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儒家则要搞分裂割据,开历史的倒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西汉时期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对总结儒法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开国伊始,太祖朱元璋即大肆分封诸子为藩王,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极富特色的历史剧目。对朱元璋的分藩如何评价,是明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需从探讨分藩的原因开始。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学家谈靖难之役多着重于齐泰、黄子澄等的赞助削藩;燕王朱棣借“清侧君”为名也以扫除齐、黄逆党相标榜,多次指斥所谓“左班文臣”。齐泰、黄子澄等文官固然是力主削藩的谋画者,但靖雄之役毕竟是一场维护和夺取中央政权的大规模战争。朱棣从策略考虑,在举兵叛乱和夺取帝位后表里并不一致,注意的重点是军事,力图摧毁和瓦解建文帝的武装力量,对忠于建文的将领恨之入骨;口头上却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建文朝某些文臣说成是主要对手。这种政治宣传长期影响到后来的史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史家认为唐后期藩镇之祸主要因为河朔三镇割据。事实上,唐后期祸乱的主因在魏博镇。一是代宗姑息纵容,致使魏博地方独立化的实现,独立化主要包括地方专制集权和藩兵嗜利集团的形成;二是魏博镇影响其他方镇,为求土地子孙相传,推动藩镇联盟的形成;三是魏博式的骄兵成为左右藩镇,甚至是关乎唐朝存亡的力量。德宗锐意削藩的失败,宪宗短暂中兴的实现,穆宗长庆销兵的破产,朱全忠灭唐终成霸业,均与魏博镇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原名马和,为中亚布撒拉回教教主之后,其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元太祖时自西域来华,他的后裔世居云南。因西域人无姓,从汉俗后改姓马氏。明成祖又赐“郑”姓,因而改称郑和。赐姓是封建皇帝臣属表示特殊恩宠的一种方式,受赐者被认为蒙恩沐泽,天大的造化。明成祖赐马和姓“郑”与马和在河北通县“郑村”立大功有关。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死,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他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先后废掉了周王朱(木肃)、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齐王朱榑,最后下诏,要燕王朱棣自动让出王位。朱棣见王位难保,便以诛讨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夺取建文帝的皇位。这场战争打了将近三年,开始阶段,燕王势弱,处于守势,但后来,滹沱河(属河北安平县地)一仗,把大将军耿炳文统帅的十三万大军杀败,接着又在河北通县郑村将李景隆军打得丢盔卸甲,然后西略大同,东攻济南,还兵沧州,公元1402年1月长驱南进,消灭  相似文献   

20.
明朝镇藩合一时期是宣化古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宣化古城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王城规制,发展成为边疆军事重镇.宣化古城的建设,重视军事防御设施,兼顾民用功能,借助几次大的历史机遇,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历经草创、飞跃、发展和定型四个阶段的宣化古城,是明朝镇藩合一类型城市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