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教拾贝     
婴儿出生十天至十五天后,就有了条件反射,听觉、视觉已初步形成。父母的积极教育能够促进他们的听觉、视觉的发展。在训练听觉方面,可让婴儿听听欢快的音乐。有人试验,听音乐的婴儿三个月后便能分辨出音乐声和父母的说话声,并能转头注视着发声的地方,建立了听觉和视觉的联系。在视觉的训练方面,可以在婴儿的床上悬挂一些彩色大汽球或较大型的彩色玩具等,使婴儿经常  相似文献   

2.
邝小平 《母婴世界》2013,(5):114-117
在温暖舒适的子宫里呆了10个月,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对于新生宝宝来说,是很大的胱战。新生婴儿的哭闹大多是因为这个陌生世界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他们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会不知所措,于是不断地以啼哭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有的新手父母刚从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冷静下来,  相似文献   

3.
吴加龙 《成才之路》2011,(18):I0016-I0016
在中国古代,婴儿自呱呱落地之日起,三个月内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间父母要给孩子起个名字。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附近一些婴儿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查,发现几名十多个月的婴儿虽然已经能站立片刻,但却不会爬。照理说,婴儿在八个月左右即应会爬。可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把孩子放在地上会弄脏衣服,放在床上会掉到地上。于是,他们不是把孩子抱在手里,就是把他放在小车里推着。因此,这些婴儿的动作不能正常地发展。早期教育的原则是“超前一步”给予锻炼、教育,即比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略为提前一两个月进行训练教育。我们应该开展适合于婴几特点的各种活动,促进其动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快毕业了,同学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迎考,平时爱缺课好请假的学生现在赶不走了。可近两天,接二连三有人请假回家,有的说“家母有病”,有的说“急事等办”,有的说“亲戚来找”,有的说“父母急电”……。这反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他们的家事真的凑到一起了吗?我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揭开了他们内心的“秘因”。  相似文献   

6.
婴儿从“认人”到“怕生”,是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变化。这表明婴儿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在发展。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去朋友家作客,看到他家三个月的小宝宝时。他总是冲着你笑。你去抱抱他、逗逗他,宝宝会笑脸相迎,手舞足蹈。过了二三个月后再去朋友家时,宝宝已经五六个月。这时,你再去抱他时,他却会大哭起来并避开你。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三个月左右的婴儿不怕生,对亲人的脸和陌生人的脸还不能区分。到了五六个月时,婴儿开始有明显的记忆力,已能区别亲人和陌生人。他们对陌生人不熟悉、不喜欢,甚至感到恐惧、不安全,并由此产生了怕生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孩子在2岁半到3岁期间,多数会发生厌弃学习,拒绝识字的情形。尤其是那些3岁前未形成“识字敏感”和从未识字的孩子,或虽然识字但未进入阅读的婴儿。这时他们多数不能集中注意,难于安静,视识字为畏途。往往弄得父母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努力,等待孩子上了小学,让老师去管教。有的从此难以培养起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来。儿童到3岁左右的厌学情绪,我们称之为“3岁波折”。这是他们心理  相似文献   

8.
VIVI 《家长》2011,(7):8-9
这些年来,我在夏威夷、柬埔寨等地旅游的时候会碰到一些美国父母,他们带着仅仅几个月大的婴儿出现在旅途上,这跟我们国内大多数父母的育儿方式大相径庭。我做不到带几个月大的孩子上路,但是女儿现在读小学了,我们一直利用每个寒暑假去旅行。  相似文献   

9.
二十二、吃饭的时候 在《育儿手册(二~三岁)》“2岁2个月”这一节中有“吃饭战争”这一小节,里面讲2~3岁的孩子发育速度有所减缓,他们在这个时期极少饥饿。而他们的父母  相似文献   

10.
记忆游戏     
小婴儿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记忆能力的,然而最近的研 究却表明:婴儿一出生就能对外界的影像、声音和其他信息 进行处理并加以储存了。尽管与成人相比,婴儿的记忆力要 薄弱得多、短暂得多,但事实上,婴儿的小脑袋储存信息的 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比如,让3个月左右的宝 宝,每天盯着某个物体陆续看上9分钟,持续上几天,那 么,这一物体就能在他的记忆中保留1周左右。 婴幼儿的记忆与少年、成人的记忆方式不同,父母应该 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训练。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一些 游戏来培养宝宝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07,(7):13-14
近日,深圳市一位名叫龙思韵的5岁女童在20分钟之内,准确无误地背诵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数字,创下了国内“学龄前幼儿背诵圆周率之最”。据小思韵的父母透露,他们训练小思韵背诵圆周率,一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13.
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遗传因素及母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刚刚出生的婴儿往往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温顺安静,有的善于探究新事物、适应性强,有的胆小怕事……这些差异大多是由于父母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古语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尽管这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更不容否认遗传因素的作用。正是父母给予子女的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睡眠紊乱”在婴幼儿中极为常见,据资料统计:30%的婴幼儿4岁内均有睡眠紊乱问题,而8个月~2岁则是好发年龄。所谓“睡眠紊乱”是指婴幼儿不能正常地睡眠,有的表现为易惊醒,睡而不实,有的则颠倒白天和黑夜。儿童睡眠紊乱不受父母的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出生体重等等影响。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比人工喂养的婴儿易发生。迄今,儿童睡眠紊乱的原因尚未明了。专家们认为:儿童睡眠紊乱可能是一种心理性障碍,不是疾病的症状。婴儿睡眠紊乱持续到3岁时,在行为上常有饮食失常、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他们过分地依赖家长,常常恐惧和忧虑。因此,长期睡眠紊乱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不利。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家庭教育的报告会上,我向年轻的父母们透露了一个秘密:您的孩子天生是个音乐家。父母们不禁笑起来。可能他们觉得我是故作神秘,是故作惊人之语。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是个“天生的音乐家”呢。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话,上面这个“秘密”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婴儿出生的时候,那响亮的啼哭,在我看来,既是来到人世的“宣言”,也是一首嘹亮的歌曲。那自由、无所顾忌而又富于节奏的啼哭,实在是十分美妙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美感。婴儿是踏着音乐的节奏来人世间报到的。同样,当一个婴儿还不能理解语言的时候,已…  相似文献   

16.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从0岁开始”,更有甚者将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句话奉为家教圣经……随着这些观念的兴起,早教之风也愈演愈烈,全国很多大城市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孩子只有几个月时,父母们就开始带孩子参加各种价格不菲的早教班。  相似文献   

17.
前天近午,有三个在初中和高中读书的少年来看我。他们坐了一大段车,还走了一大段路,带着满脸的热汗,满身的热气,满心的热情,一进门就喊:“×妈妈,您好,我们来了。”这几个孩子,几乎是我看着他们长大的,几个月不见,仿佛又长了一大截。有的连嗓音都变了,有的虽然戴着红领巾,却不像个中学生而像个辅导员,有的更加持重腼腆,简直像个大姑娘了。可是在我这里,他们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一面扇扇子,喝凉水,眼睛四下里看,嘴里还不住地说。最后,他们就跑到书架和书桌前面去……“您有什么新书没有?”“您这儿还有《红旗谱》哪,我看过一遍都忘了,老师…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 ,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竞争充满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 ,没有人身依附 ,“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勤奋、节俭蔚为风气。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 ,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 ,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1 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 ,无父母陪护。   2 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 ,让其学游泳。   3 孩子跌跤 ,父母不管 ,让他自己爬起来。   4 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 ,如洗碗、…  相似文献   

19.
融立 《家长》2014,(2):45-48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快速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大冲击:有的忧心忡忡,有的灰心失望,有的烦躁易怒……很多父母都说:“那个可爱的孩子消失了,现在的他经常对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他们可以和朋友通一两个小时的电话,并报以愉快的笑声,却以侮枣的两三个字来应付父母.急切的询问,且表情冷漠。  相似文献   

20.
乡趣     
在编辑部的来稿中,写父母亲的作文很多,但奇怪的是,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学生笔下所描绘的父母亲竟都差不多:下大雨了,父母冒雨到学校来送伞,自己却淋湿了;“我”生病了,父母焦急万分,精心照料;好吃的东西,父母佯装不爱吃,给“我”吃个够……似乎这些学生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一样。问题出在哪儿呢?主要是大家都选择了天下父母亲都爱护孩子这个“共性材料”来写,而没有去发掘只属于自己父母亲的“个性材料”,所以才会千人一面,没有特点。本期中林思颖同学的习作《别提老爸的那张嘴了》则令人眼睛一亮,作文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对爸爸在三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举止的描绘,突出表现了爸爸幽默、开朗的性格,写出了爸爸的个性特点。其实,每个父母亲在性格、脾气和爱好方面肯定是有差别的,有的温和,有的急躁;有的喜舞文弄墨,有的爱养花种草,我们在写父母亲时就要努力挑选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父母才是你自己的父母,而不会是其他人的父母了。《爱鸟的外公》的小作者没有选择写“慈祥的外公”,而写了“爱鸟的外公”,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世上“慈祥的外公”很多很多,而“爱鸟的外公”却是独特的。文中,小作者用一系列细节描写将外公爱鸟、恋鸟的情感表现得充分、细腻,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