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9,(1):52-59
莫言摒弃了传统文学对"匪"的丑化,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匪"的蓬勃野性与激进精神,整体上表现为食与色的交织。其塑造的男子形象兼具英雄与浪子气质,女子形象以圣母与荡妇交织的方式呈现,孩童形象潜藏匪气、半是精灵半是孽障。莫言小说的这种"匪性"书写与齐鲁大地神秘浪漫的文学传统及民间聚义、揭竿而起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莫言的创作个性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寻根中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和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身上最具光芒的是那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匪性”精神,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敢于面对一切误解和冷遇,这种“匪性”精神使他们就算被整个世界抛弃也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3.
拐匪是近代非法拐卖劫掠人口的群体.鸦片战争前后,华南拐匪主要来自西方列强和部分东南亚会党.1850-1880年,拐匪拐掠进入“黄金”时期,急剧扩散,出现了大量的“生人”拐匪和“熟人”拐匪,波及面相当广,深入到平民百姓,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国民劣根性,需要认真反思,防止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纵向流程中,着重探讨其“匪行小说”独特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并认为贾平凹的“匪行小说”创作是其写作风格从美到丑,从政治到边缘,从写实到寓言转变的中介,是集旧的终结者和新的开启者于一身。  相似文献   

5.
咸丰时期,清政府允许"情甘出口"的华民自由出洋。华工出洋自由化加快了苦力贸易的发展,该贸易产生的巨大利益刺激了苦力代理商。外国苦力代理商与拐匪协作,由代理商分配拐匪到各个地方,通过坑蒙拐骗的手段骗取华工,现将其安置在猪仔馆,之后运送出洋。拐匪造成的绑拐问题已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秩序,但各地的地方官对镇压拐匪的态度不一,直到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加大对拐匪的打击力度,多数的地方官才开始走上镇压拐匪的路途。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把有关土匪和女人的相关作品结集出版,土匪、女人、性构成了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匪事》表明了自己对该类题材主题的一个相对明确和集中的凸现:用一种温润的笔调再次表达自己对女性的人类学思考,经历了“废都批判”后贾平凹的这种低调对过去读者和评论家的误解作了委婉地反驳,通过女人的世界作家道出自己多年来对男人、女人、人类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北洋政府时期,土匪活动猖獗,由于政府无法保护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乡民只好自己采取各种措施防匪。该时期乡民防匪的主要方式有:依靠建筑物和村落防匪;通过建立会道门组织对抗土匪;依仗民团与土匪对抗。乡民防匪是乡民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乡民防匪无法使猖獗的土匪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乡民防匪使乡村武装力量兴起,但乡民并未从乡村武装力量的兴起中获得太多利益。  相似文献   

8.
在元杂剧中,有一类专写妓女的作品。经统计,妓女作品一共有21部,其中妓女形象有贞妓、匪妓。匪妓形象具有出身低贱、淫荡放诞、行为矛盾、泼辣狠毒等特点;造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人性的弱点:贪。作品实是通过塑造匪妓形象来告诫人们要戒妓、戒妾。  相似文献   

9.
民国前期,苏北地方匪患严重,呈现“匪化”趋势。其主要成因在于民国以来政治动荡而造成的社会秩序危机、苏北频发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生存危机、因土地集中而失去生计的大量流民,以及波及江苏的军阀混战。匪化对苏北的政治、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苏北地方社会失范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阿Q形象中隐伏着民间匪性文化人格,这体现在阿Q的身份、心理、精神资源等方面。并且这种匪性人格不是阿Q独有,而是在民族文化心理中普遍存在。阿Q的形象反映了究竟在怎样的社会生态文化中会潜伏匪性从而导致匪盗的产生。匪的产生不仅有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还有不能忽视的文化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11.
廖仲恺治省从政时期,对土匪的成因有正确的认识,对土匪化的军队、商团、民团的不法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治匪斗争中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善于区分有罪与无罪.有力地维护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秩序和安宁,为日后广东成为北伐战争的策源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有时从全局考虑,他也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本党内部居然也出现了匪化趋向,一些极右的匪徒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中央党部门口实行暗杀.廖仲恺的被害给我们的课题是如何防止政治土匪化与土匪政治化.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湘西土匪为害甚烈,成为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严重影响到地方社会进程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是由当时地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大瑶山剿匪,有一般地区剿匪的普遍性,又有在剿匪斗争中体现出的民族政策的特殊性.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对根除大瑶山匪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土匪这一武装力量的争取和利用。具体来说,其中的政策与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争取——改造——肃清——“剿抚结合”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我们党关于这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逻辑上却是一致的,即满足残酷战争环境下革命动员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出兵平定发生在粤赣边界地带的"三浰寇乱",并增设和平县以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统治。王阳明因此被历代当地文人建构成一个正统教化者的形像,并将许多事物与之攀附。但在当地民间底层的历史传说中,王阳明则是一个残暴与狡诈的形象。从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出发,可以更好的揭示所谓"寇乱"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隆庆时期,在经济、政治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壮大,以及其他一些有利因素的条件下,明朝通过开放海禁、“俺答封贡”使一直困绕明朝的“南倭北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乡土文学"兴起后,悲剧成为此类小说的重要主题。悲剧引起怜悯,但怜悯只是悲剧情感的低级状态。与弱者的消极容忍相比,强蛮人物如土匪、硬汉形象的出现为新时期农村小说增添了新亮点。文章将这些形象设置于与灾难、血腥、暴力、死亡的对抗,展示他们的勇气、胆魄和人格,进而带给人们恐惧和惊愕之美感。事实上,人就是靠了这些精神与力量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学艺术所需要的,也是人们所欣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